大商所打造“中國版”鐵礦石期貨
來源:中國證券報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在6月27日于大連舉行的“中國鋼鐵工業協會鐵礦石期貨培訓班”上,大商所披露了“中國版”鐵礦石期貨合約。該合約以含鐵量62%的進口鐵礦石粗粉作為交易標的,實行實物交割,允許鐵礦石精粉替代…
在6月27日于大連舉行的“中國鋼鐵工業協會鐵礦石期貨培訓班”上,大商所披露了“中國版”鐵礦石期貨合約。該合約以含鐵量62%的進口鐵礦石粗粉作為交易標的,實行實物交割,允許鐵礦石精粉替代交割。
實物交割是最大特點
業內人士指出,綜觀國際市場上已推出的鐵礦石期貨合約,無一例外均為鐵礦石指數期貨品種,其根本原因在于相關市場所在地區缺乏相應現貨市場支撐,不具備開展實物交割的條件。中國作為全球第一大鐵礦石進口國,有著龐大的現貨市場,有著優越的實物交割條件,因此大商所設計的“中國版”鐵礦石期貨為國際大宗商品普遍采用的實物交割模式。
市場人士認為,相比國際市場上的指數品種,國內鐵礦石期貨進行實物交割更具優越性。目前國際上鐵礦石指數編制和樣本采集的科學、合理性被市場廣為質疑。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市場調研部主任王穎生指出,目前國際鐵礦石三巨頭80%-90%的產量以普氏指數為基礎定價,余下10%-20%的鐵礦石現貨通過招標或現貨平臺賣出,普氏指數又以三大礦招標價為依據。普氏指數樣本量小、編制方式并不公開,三大礦招標過程也不公開,因此其透明度受到廣泛質疑,是否被操控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更有人士指出,2013年初礦石價格的快速上漲就主要緣于某一天某船招標價的提升。鐵礦石指數期貨由于其對指數過于依賴,將會進一步增強礦商對市場的掌控力。而實物交割方式則可以極大地降低這些優勢礦商“以少博大”的操作空間。實物交割是確保期貨拉近現貨的有效手段,更能真實地反映現貨市場的供需關系,可以避免指數期貨因為被動地跟隨指數而存在的脫離供求關系的可能。由于鐵礦石品種可以標準化、市場風險可控、交割成本可控,進行實物交割無任何障礙。目前大商所在焦炭、焦煤等品種上,已積累了豐富的散裝貨交易交割經驗,為鐵礦石期貨上市交易和實物交割打下了基礎。
合約設計科學合理
據介紹,在合約設計方面,結合鐵礦石低值、散貨和特殊的市場結構,大商所堅持少投機、低風險、穩運行、重實效的思路設計了較為科學合理的“中國版”鐵礦石期貨合約。
在合約交易標的確定方面,鑒于我國大型礦山基本都是鋼廠自有,鋼廠面臨的鐵礦市場風險主要在于進口礦,貿易商也大多集中在進口礦方面,因此交易所從服務產業的角度出發,選取我國消費、貿易中價格代表性強、避險需求大的、含鐵量62%的進口粗粉作為交易標的。同時通過引入精粉擴大交割品覆蓋范圍,結合套期保值審批和嚴格限倉等組合性制度可以進一步降低三大礦商對期貨市場的影響力。
針對鐵礦石全年生產、消費數量均勻的特點,并方便投資者在相關品種上進行品種間套利,交易所全年逐月設置12個合約月份,將合約規模設置為100噸/手,交割單位設置為1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