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哥”通威“攪局”意味著什么?光伏外有虎視眈眈,內有內卷加劇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近日,一則華潤電力2022年11 1GW的光伏組件集采結果的消息在社交媒體瘋傳,項目中第一中標候選人硅料巨頭通威赫然在列,投標價格為1 942元 瓦,如無特殊情況,通威將獨攬央企集采大單,這…
近日,一則華潤電力2022年11.1GW的光伏組件集采結果的消息在社交媒體瘋傳,項目中第一中標候選人硅料巨頭通威赫然在列,投標價格為1.942元/瓦,如無特殊情況,通威將獨攬央企集采大單,這也被市場解讀為通威正式進軍組件板塊的標志性動作。
整個光伏產業以硅為主線,上中下游包括硅料、硅片、電池、組件、電站等23個環節。整個光伏產業鏈由最原始的硅料開始,金屬硅從硅礦中提取,最上游從合盛硅業開始,再把硅變成純凈可以直接用于生產的硅料,硅料的代表企業有通威股份和大全能源等。隆基綠能、TCL中環則是把硅料制作為硅片的公司。早前,隆基與通威的上下游產業鏈緊密關聯,互相合作緊密。
19日盤后,通威股份回應將進軍組件領域,自2013年通威股份收購合肥賽維時即有部分組件產能,并在此基礎上一直保持著研發推進和少量擴產,也積累了一定的技術與市場基礎。基于目前國家雙碳目標要求和行業一體化發展趨勢加強,公司也會順勢而為,考慮在組件業務上做進一步論證規劃。
也就是說,主要生產硅料與電池的通威股份,這次意在進軍組件領域,早前有同樣一體化布局的還有隆基綠能與天合能源。
行業內布局一體化早有先例
隆基股份成立于2000年,歷經二十余年發展,如今隆基已成為全球光伏行業規模最大的上市公司,旗下擁有單晶硅片、電池組件、工商業分布式解決方案、綠色能源解決方案、氫能裝備五大業務板塊。在硅料與組件領域隆基現已處于行業龍頭地位。
2月11日,隆基股份發布公告稱,公司70億可轉債獲核準,將用于西咸樂葉年產15 GW高效單晶電池項目、寧夏樂葉年產3GW單晶電池制造項目。3月7日,隆基宣布擴大其曲靖(二期)單晶硅片項目投資規模,再至3月13日,隆基又一次宣布擴產,擬斥資195億元加碼光伏產業鏈一體化,而其中76億元都將投向電池環節。
從一系列的擴產項目可看出,除了鞏固硅片與組件這兩大優勢業務,更是將電池業務作為新的戰略突破口。
光伏競爭格局加劇,下跌創造買入機會
行業內龍頭公司加速一體化進程,行業外公司也早已按耐不住,20家來自不同行業的上市公司紛紛跨界進軍光伏賽道,有做益智玩具的沐邦高科,還有知名乳企皇氏集團,更有生豬養殖的正邦科技,抑或是來自地產行業的藍光發展等。
行業外虎視眈眈,行業內競爭加劇急劇內卷,光伏行業近期如站上“風口”的豬一般,而這個周五光伏賽道的調整也如期而至。那通威一體化究竟是為何影響到光伏的下跌呢?
根據招標報價顯示,通威報價1.942元,遠低于同樣參與集采的億晶光電1.995的報價和隆基綠能2.02的報價。市場分析人士指出,這可能意味著通威大舉進軍組件并首先打起價格戰,但通威本身是硅料龍頭具體價格優勢,其他一體化組件廠并沒有明顯價格優勢,也將拉低組件廠商利潤,但其核心原因還是近期光伏板塊接連大漲,估值過高短期有調整的需求。
組件格局目前來看還會保持穩定。海外組件渠道的布局需要時間,組件品牌影響力被海外客戶接受需要時間,所以通威目前在國內市場取得一定突破,短期看并沒有對組件整體格局造成沖擊;中長期看,組件由于下游客戶分散的特點,本身市場集中度就比上游各個制造環節要低的多,行業第一名的市占率也就在20%左右,而且市占率提升的難度也比較大,因此有新的實力強的企業進入,更多是清掃二三線組件市場份額,也不會對于前4名組件企業產生巨大沖擊。
當前行業的核心點在于需求增長,競爭是次要矛盾。光伏行業的投資邏輯始終是需求>供給,各個環節每年總有新企業、新技術、新產能進入,重要的還是行業的持續成長性,當前的擴張都會被長期的成長空間消化,而從增速的角度2022-2024年是歷史上少有的連續3年高增長時期,不光是組件,各個環節的競爭激烈程度都會比市場擔憂的要好。
長期上看,市場對組件環節終局的預期大致是四大龍頭占據80%以上份額,其他企業占據不足20%份額,通威的進入或將進一步擠壓二三線企業,尤其是主打國內地面電站的小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