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我國鎳鐵產能將步入密集投放期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可以預見,在經歷18個月左右的建設期后,2014年起我國鎳鐵產能將步入密集投放期。預計2014-2015年新增產能分別為48萬噸和18萬噸,屆時總產能或將達到134.08萬噸和152.08萬噸,但具體達產情況…
可以預見,在經歷18個月左右的建設期后,2014年起我國鎳鐵產能將步入密集投放期。預計2014-2015年新增產能分別為48萬噸和18萬噸,屆時總產能或將達到134.08萬噸和152.08萬噸,但具體達產情況需要關注印尼礦業政策以及國內消費需求等因素。
過去幾年,國內基建投資如火如荼,帶動了下游不銹鋼消費市場的火爆行情,用作不銹鋼爐料的電解鎳價格水漲船高,多數不銹鋼廠商轉用含鎳量較低的鎳鐵來替代部分的電解鎳,以控制生產成本,鎳生鐵產能應聲開始逐年增加。經過將近5年的快速發展,鎳鐵已被不銹鋼廠商高度認可,目前太鋼集團的鎳鐵使用比例已達50%,寶鋼集團為30%左右,各大鋼廠仍在盡量提高鎳鐵的使用比例,鎳鐵發展前景看好。
在最初規劃的鎳鐵產能中,小高爐、小電爐冶煉設備一度遍布全國,大多分布于山東、江蘇、山西、河北等省份。然而,小高爐和小電爐產能利用率低,顯然無法滿足國內鎳鐵需求的快速增長,2011年起RKEF電爐法漸漸發展為主流工藝,許多新上馬的大型鎳鐵項目幾乎均采用這一工藝。近年來我國鎳鐵冶煉設備總數的變化反映了技術升級的趨勢。在2012年,我國鎳鐵冶煉設備共計369臺,其中礦熱爐298臺、高爐71臺;至2013年,我國鎳鐵冶煉設備總數增至475臺,其中礦熱爐415臺、高爐降至60臺。相應的電爐法產能占比也由2012年的77.66%提升至2013年的86%。值得注意的是,RKEF工藝產能占比由2012年的43.7%提升至2013年的65%,說明新增設備中RKEF工藝占據較多的份額。
經過多年的探索和發展,中國鎳鐵產能持續擴張,已由2010年的33.8萬噸增至2013年的86.08萬噸,年均增速達36.6%。2012年產能增幅明顯增加,主要是由于2011年當時規劃的部分產能并未按計劃投產,并延至2012-2013年釋放。2012年下半年以來,由于下游需求持續疲弱,鎳鐵行業出現持續性開工不足問題,預計2013年鎳鐵生產企業開工率將進一步下降至49%左右。
另據調研所知,未來3年內我國將有大批鎳鐵項目即將上馬,新投資鎳鐵冶煉設備數量將達76個,其中約半數分布在江蘇地區,其余省份如山東18個、內蒙古12個。一方面,不銹鋼廠自建鎳鐵產能配套項目增加,如青山、金川、寶鋼等鋼廠近年來均有產業鏈延伸的動作;另一方面,在建和擬建項目產能規模較大,其中不乏百萬噸級的規劃項目。如:臨沂億晨鎳鉻合金規劃6臺33000KVA的RKEF爐子,預計2013年10月份投產2臺,2013年12月份投產2臺,2014年年底全部建成,新增產能規劃100萬噸/年。金川集團在廣西防城港設計年產100萬噸的新項目,預計2014年投產。內蒙古碩豐實業規劃2臺33000KVA的RKEF爐子,產能設計100萬噸/年,預計2014年5月投產。河北唐山凱源實業設計年產100萬噸新項目,建設周期為4年。此外,江蘇新建生產線中寶通鎳業、鑫源豐新材料等公司規劃產能也較大。
新建產能分布多數集中于內蒙古地區及江蘇沿海,大體可概括為地域集群和港口集群兩大特征。內蒙古地區新建產能為地域集群的典型代表。目前廣泛使用的電爐技術耗電量大且產量較小,而內蒙古地區電價較沿海地區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較大多數地區可降低25%以上。內蒙古低廉的電力成本吸引了大量投資資金涌入該地域,形成我國鎳鐵產業集群的一極。同時,山東、江蘇地區新建產能代表了鎳鐵產業集群的另一種模式——港口集群。我國大量鎳鐵需通過進口紅土鎳礦生產而來,由于紅土鎳礦價格相對透明,因此物流成本成了鎳鐵廠商成本控制的重要一環,離港口的距離越近,對廠商的成本控制越有利。2012年我國累計進口鎳礦6244萬噸,主要集中于環渤海地區、江蘇及山東沿海、南方沿海等地。因此,在新建產能中,山東、江蘇地區憑借港口優勢,占據了超過70%的增量。
可以預見,在經歷18個月左右的建設期后,2014年起我國鎳鐵產能將步入密集投放期。預計2014-2015年新增產能分別為48萬噸和18萬噸,屆時總產能或將達到134.08萬噸和152.08萬噸,但具體達產情況需要關注印尼礦業政策以及國內消費需求等因素。然則,隨著我國經濟結構調整進程的逐步深入,“改革的陣痛”以及刺激力度的回落將使得我國整體宏觀經濟增速明顯放緩,下游需求恐難恢復前期景氣;加之不銹鋼傳統應用領域消費漸顯飽和,預計整體需求增速將大幅放緩。因此,大量規劃中的鎳鐵產能逆勢擴張前景堪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