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重大裝備制造業成功轉型揭秘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連日來,南通裝備制造業好戲連臺:10天前,國內拖纜力最大的海洋拖船、武船重工的海洋石油681船在通交船;7天前,世界第三代風車安裝船東安吉1號完成關鍵的接載作業;6天前,世界最先進的…
連日來,南通裝備制造業好戲連臺:10天前,國內拖纜力最大的海洋拖船、武船重工的“海洋石油681”船在通交船;7天前,世界第三代風車安裝船“東安吉1號”完成關鍵的接載作業;6天前,世界最先進的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GM4000”順利出塢。
作為裝備業這頂皇冠上的一顆明珠,南通屢屢創下震撼世界奇跡。3月29日,已在南京舉辦了九屆的江蘇國際裝備業博覽會首次移師南通。
數年耕耘兢兢業業,霸氣打造多個“世界之最”
南通裝備制造業是南通工業產業中產值最多、技術含量最高、發展速度最快的產業。作為“中國制造”中的新秀,南通裝備制造業備受全國同行關注。
就拿新近取得的成績來說,“東安吉1號”船長132米,型寬39米,作業水深達45米,接載作業時船體自重10066噸;“GM4000”平臺長104.5米、寬65米、底部到甲板面37米,至頂部103米,雙體型。平臺的穩性和強度按照惡劣海況設計,能抵御300年一遇臺風,最大作業水深3000米,鉆井深度可達11000米。
事實上,今年以來,南通海工產業所展示的非凡實力遠不止于此。3月4日至6日,世界第二艘圓筒型海工平臺“希望2號”在浙東舟山群島水域建成并完成了試航。這座全球矚目的第六代海工平臺由南通中遠船務自主設計研發并制造,它所采用的核心技術——“深海高穩性圓筒型鉆探儲油平臺的關鍵設計與制造技術”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于今年2月14日成功摘取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希望2號”是南通船舶與海工產業依靠自主創新轉型升級的一個縮影。經過5年不懈努力,以南通中遠船務、江蘇熔盛重工為代表的一批企業,已在海工裝備領域笑傲全球,其產品已占全國市場份額的三分之一。此外,世界最先進圓筒型超深水海洋鉆探儲油平臺、全球首座具有自航能力的自升式海洋平臺、世界最先進自升式海上風車安裝船等多個“世界之最”,都見證著南通海工產業的非凡實力。
令南通海工產業倍覺振奮的是,江蘇省政府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將積極幫助南通推進海工平臺特色產業基地建設。
準確把握未來趨勢,轉型升級走在全國前列
華寶證券的一份研究報告曾經指出,在2050年之前,作為化石能源的石油仍是不可替代的。為了支撐體量日益龐大的經濟,中國正面臨越來越嚴峻的能源壓力,迫切需要穩定的油氣資源供應。從目前情況看,海洋已經成為我國最現實、最可靠的能源接替區,而確保供應的最重要保證就是擁有自己的海工裝備,擁有自己的油田開發企業和油田服務企業。開發海洋油氣尤其是深海油氣是決定各國未來發展的關鍵,預計到2015年海洋石油產量占全球石油產量的比例將提高到39%。
與此同時,隨著金融危機影響的進一步蔓延,造船行業及相關配套企業的盈利情況跌入谷底,進入“冰河期”。造船業市場硬性需求正在大幅度縮減,而過去三到五年井噴式發展,更導致國內造船能力急劇飽和。
造船企業的發展空間與核心競爭力在哪里?南通船舶工業界的回答是:“轉產”“轉型”。
2006年,當時位居“亞洲修船四小龍”之首的南通中遠船務果斷放棄船舶修理,向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海工裝備制造高端領域進軍。而在當時,中國修船市場異常火爆,等待進廠修理的船舶一直排到了長江口。在解釋這一轉型決策背景時,總經理倪濤稱,“不轉型就等死”。
2007年4月,惠生重工為中海油生產的第一個產品——4套墨西哥灣模塊鉆機下線交付,標志著海洋工程這一新興產業在南通生根發芽。
如今,南通海洋工程產業的從業企業達31家,呈現重點企業不斷集聚、重大項目齊頭并進、關鍵產品陸續交付的發展格局。
2010年6月,中國江蘇海洋工程產業發展戰略聯盟和江蘇海洋工程技術創新聯盟先后在通正式成立。同年12月,南通被國家工信部命名為國家海洋工程與船舶產業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發展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去年,南通海工裝備產業更是突飛猛進。除中遠船務等一些老牌企業外,中國民營船企的“領頭羊”——熔盛重工也按捺不住進軍海工的迫切心情。去年2月28日,熔盛集團與美國船級社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加強雙方在海洋工程與船舶制造的研發、設計、市場、培訓等方面的合作。數月之后,熔盛重工在如皋順利出塢亞洲第一艘3000米深水鋪管起重船“海洋石油201”。以此為標志,海洋工程也已成為熔盛重點發展的方向。
根據市經信委的統計,去年南通海工產值達到123.04億元,同比增長13.9%,企業共承接各類海工產品近20艘,價值超過20億美元。目前,全市企業手持海工訂單近30億美元,在建和已交付的主要產品覆蓋從近海到深海的多種海工平臺、海工輔助船舶及配套產品等,在品種及數量上居國內前列。
試水創新初見成效,乘勢而上再攀領域高峰
此番成功試航的“希望2號”功能非常強大,設備也極為復雜,在三個方面達到世界第一:工作水深約3050米;最大鉆井深度達12000米;配置全球最先進的動態定位系統和系泊系統,可以適應零下二十攝氏度的惡劣海況,是當今世界海洋石油鉆探平臺中技術水平最高、作業能力最強的高端領先產品。南通中遠船務參與了這種圓筒型海工平臺的研發設計、整體建造及所有設備安裝調試。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一平臺的設計和主體建造周期僅用24個月,比國際同類產品的建造周期提前半年。同時,這一平臺為國內海工領域第一家采用“百分百無余量”建造,填補了國內海工鋼結構無余量建造的空白。南通中遠船務還大膽創新,建造了兩萬載重噸的駁船作為該項目的建造平臺,并在使用過程中創造了用下水駁船代替船塢的建造工藝。這種圓筒型海工平臺具有世界領先的技術和建造水平,得到了挪威船東和最終用戶巴西國家石油公司的高度認可,雙方一致認為,中遠船務具備了設計建造世界上高技術難度海工項目的整體能力。船東項目總監拉斯先生表示,它足以證明中遠船務在海工領域的不凡實力。
南通中遠船務在建產品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八角形半潛式鉆井平臺“奧特寶”號、半潛式海洋鉆井平臺GM4000等。其中,“超深海高穩性鉆探儲油平臺的關鍵設計與制造技術”獲得2011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去年,公司交付2艘我國首制10.5萬噸穿梭油輪和1艘5.9萬噸穿梭油輪,以及世界最先進自升式海上風車安裝船“探險者號”“發現者號”。
惠生(南通)重工在海工平臺建造上同樣跨出關鍵一步。依托與海外高端研發機構的緊密合作,他們將負責建造世界首個浮力塔式鉆井平臺。此外,南通振華“振海一號”自升式鉆井平臺加快建設,吉寶(南通)船廠有限公司5000噸海工浮吊“亞洲大力神3號”順利開工,江蘇蛟龍重工生產的“富蘭克林勝利”號海工輔助船命名交付。
打造國際一流、國內領先的世界級船舶海工產業基地,技術研發必不可缺。目前,我市海工產業已形成以南通中遠船務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為龍頭,熔盛重工、中遠川崎、明德重工等一批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工程中心)為支撐的技術創新體系。“造世界一流海工產品、建世界一流海工基地”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產業崛起力撼業界,吸引“裝博會”移師南通
2012江蘇國際裝備業博覽會今天(29日)在南通體育會展中心會展館開幕,由南通市人民政府、江蘇省機床工具工業協會主辦。
市政府對裝博會高度重視,副市長沈振新召開相關部門協調會,統一認識,下達任務,要求通力合作,切實辦好南通“裝博會”。市經信委、市商貿局、市總商會緊密合作,組織南通本地企業和名優特裝備產品參展,南通科技、南通國盛參展展位多,而且都帶了最新產品亮相展會。南通本地產品參展展位數達到了總展位數的44%。
為辦好這次展會,組織方精心策劃準備,通過向周邊城市的專業人士派發參觀券、廣泛收集買家信息,在展會前就與專業買家聯絡洽談,還向前九屆搜集整理的3萬多負責采購的專業人士,邀請他們到會參觀。同時,市經信委、市總商會動員、市五金機電商會組織全市范圍內相關重點項目、會員企業到會參觀、洽談。
為了切實提高此次“裝博會”的檔次,為供需雙方搭建交易平臺,組織方采用“五個結合”,即機械設備展示和圖文展示相結合、展示和演示相結合、展示和洽談交易相結合、展示和發布信息、推薦產品相結合、展示和研討會相結合。展會期間,將舉辦兩場研討會,邀請江蘇科技大學材料工程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鄒家生教授主講“船舶焊接新技術新設備的應用及發展趨勢”,邀請揚州大學機械學院王太隆教授主講“金屬板材成型機床最新技術的發展”。
來自全國江蘇、浙江、安徽、廣東、海南、甘肅、四川、山東等12個省市的120多家企業參展,國內的寶雞機床集團、云南CY、甘肅天水星火機床等品牌悉數到展,國外的韓國斗山、德國卓樂、德國瓦爾特、日本三菱及臺灣大僑、臺灣德瑪、臺灣億瑾等企業的精密數控機床及刀模具產品,都在”裝博會“上一展風采。此次展會的特裝率達到45.3%,參展展品的總噸位數將超過310噸,這在南通展會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可以預測,本屆裝博會將成為南通重大裝備制造業走向成熟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