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雙碳”目標助推產業轉型重構 需做好頂層設計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第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表示,雙碳目標,特別是碳中和目標提出后,對中國經濟社會短期、長期發展影響都很大,將帶來一次產業結構重大調整、一…
綠色技術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會發生很大變化,過去人們認為綠色技術與經濟增長之間有矛盾,但現在的綠色技術既做“減法”,比如污染防治;同時更多是在做“加法”和“乘法”,比如低碳、零碳等新技術,以及催生和利用這些新技術的綠色投資。
劉世錦指出,在力爭實現“雙碳”目標的過程中,要正確處理中長期綠色轉型與短期經濟平穩增長之間的關系。“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關鍵是用綠色技術替代傳統技術,要減少碳排放,而不是減少生產能力,不是降低增長速度,更不是在不具備綠色技術的基礎下人為打亂正常供求秩序。”
他認為,總的來講這一過程要立足長遠,穩步推進,遵循綠色轉型規律和市場規律,否則很可能適得其反。所以,應當按照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要求,明確時間表、路線圖,分階段、有步驟穩步推進。
他特別提到,當前綠色轉型著眼點要放到形成新的綠色供給能力上,有了新的才能替代舊的。綠色轉型應遵循一些重要原則,包括低碳、零碳產業發展先于高碳產業退出,人員安置和就業發展優于資產處置,供給安全平穩作為綠色轉型前提等。
能源基金會首席執行官兼中國區總裁鄒驥表示,“雙碳”轉型的核心應聚焦在重構產業,而重構產業的頂層設計有六個方面需要考量。
一是達成愿景共識。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產業結構必然要發生轉變和升級。有了“雙碳”目標后,需要把碳排放的額度看成一種新的生產要素。實現“雙碳”目標也會產生新的需求,例如新技術、新設備、新服務、新制造,這使產業發展可以形成新動能。
二是在全國范圍和不同時間尺度上,例如“十四五”、未來10年乃至未來40年,設立積極穩妥的減排目標并向市場主體分解目標,確定碳資產產權。
三是“雙碳”轉型要求全國一盤棋,要發揮各方比較優勢。上述比較優勢可能體現在資源稟賦、經濟區位、地理區位等,也可能是發展水平和能力的比較優勢,總而言之要揚長避短,達到整體全國范圍內費用效果的優化。“并不是所有的單位都要統一地、一刀切地去碳中和,一定是部分單位是碳中和,一部分單位還不是碳中和,還有一部分單位需要負的排放,這樣加起來全國范圍內是碳中和的。”鄒驥強調。
四是加速推進發展碳市場的定價機制,以市場機制作為優化配置碳資產的基本手段,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
五是加強過渡過程管理,做到先立后破、升降有序、公正轉型。在實現“雙碳”目標的過程中,有的產業比重要上升,有的產業要下降。“升降”必須有一個大前提:比如電力保供,同時也要保證公正的轉型,要注意在此過程中產生的社會經濟影響,把不利的影響降到最低限度。
六是建設完備的政策和治理體系。只有如此才能保證不搞“運動式”的碳中和。在中國實現碳中和路徑中,需要有一個多部門參與、多舉措并舉的一攬子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