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點評中國制造業數據背道而馳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在中國宏觀經濟放緩的背景下,反映中國制造業活動的兩項指標背道而馳。7月份中國官方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為50.3,略高于6月份的50.1,好于經濟學家預期。而側重小型出口企業的匯豐(H…
在中國宏觀經濟放緩的背景下,反映中國制造業活動的兩項指標背道而馳。7月份中國官方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為50.3,略高于6月份的50.1,好于經濟學家預期。而側重小型出口企業的匯豐(HSBC)中國制造業PMI指數降至11個月低點47.7。PMI高于50表明制造業擴張,低于50表明制造業萎縮。以下是分析師對這兩項數據的點評:
我們認為,PMI數據出現分化是中國經濟增長前景高度不確定的一種反映,雖然具體原因尚不清楚。匯豐PMI的調查對象更側重出口企業和小企業,但樣本上的差異無法解釋這種分化,因為無論是官方還是匯豐PMI,都顯示國內需求的放緩程度似乎比外部需求更大,而且官方PMI的小企業分類指數從6月份的48.9升至49.4。考慮到6月份發生的流動性緊縮,以及社會融資規模和M2貨幣供應量的大幅減少,官方PMI上升令人不解。我們認為,該數據使中國政府放松貨幣政策的可能性變小。但我們維持原先的看法,即中國經濟第三季度增速將降至7.4%,第四季度將降至7.2%,2014年將降至6.9%。——野村(Nomura)經濟學家張智威
官方PMI的良好表現可以被理解成是工業增長回暖的初步跡象,近期,來自政策面的支持信號也提振了經濟景氣,新出口訂單指數上升也表明出口有望回升。決策者通常更關注官方PMI,而最新的數據很可能被理解為短期經濟下行壓力得到暫時性緩解。不過硬性數據(特別是工業增加值)能否與官方PMI保持一致還有待觀察。官方和匯豐PMI的分化可能反映了中小企業與大型企業之間經營環境的差異:5月份以來,市場陷入流動性緊張,加上政府加緊取締重污染企業和產能過剩行業的中小企業,可能使中小企業的處境更加艱難。——高盛(Goldman Sachs)經濟學家宋宇、崔歷、MK Tang
官方PMI數據高于預期或許反映出一些政策正在朝大型企業落實,但我們對中國經濟正在惡化的整體評估沒有改變,不過市場對數據可能會作出積極反應。中國政府似乎承諾要實現今年7.5%的經濟增長目標,那么政府需要實施更寬松、更積極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以便推動經濟實現適度周期性反彈。雖然政府計劃推出小規模財政刺激措施,但我們認為,中國央行也必須采取行動、通過降低融資成本為實體經濟提供支撐。中國此前承諾減少重工業產能過剩的現象,這可能會給未來幾個季度的經濟增長造成拖累。為了防止經濟增速進一步放緩,預計政府將推出更多利好政策來支持新興行業和中小企業。--澳新銀行(ANZ)劉利剛、周浩
我們認為今日公布的官方PMI數據對于市場人氣來說是一個利好因素。我們有信心,今年下半年中國經濟同比增速將高于普遍預計的7.5%。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已明確表示,政府將通過實施一些寬松政策努力實現7.5%的增長目標,其中包括向基礎設施項目投入更多資金等。因此,這項7月底進行的官方PMI調查本可以受到更多積極人氣的影響。匯豐PMI偏重于小型出口企業,人民幣升值、工資上漲以及全球需求疲軟給這些企業造成了不利影響。在我們看來,目前絕對應該關注官方PMI數據而非匯豐PMI數據,因為現在出口僅占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0%。隨著“錢荒”現象的結束,以及李克強承諾將實現今年7.5%的經濟增長目標、并在2020年之前將平均經濟增速維持在7%,市場人氣和經濟前景都已經有所好轉。--美銀美林( Bank of America-Merrill Lynch)陸挺、Xiaojia Zhi和Robbie Li
7月份制造業PMI數據總體來說表現不一,表明短期內增長前景面臨不確定性。在中國,政策面的不確定性是影響市場人氣和經濟活動的主要因素。尤其是最近幾個月發生的一些事件令市場擔憂情緒加重,這些事件包括:6月份出現的“錢荒”現象;圍繞中國經濟增長目標產生的困惑;政府表示不準備實施刺激措施,卻也沒有給出政策行動的細節。過去幾周召開的國務院工作會議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年中會議都試圖通過闡明經濟政策來重振市場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