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鋼鐵業轉型升級步伐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連日來,全國各行業、企業都在積極組織學習黨的十八大精神,并要將黨的十八大精神落實到實際工作中。筆者認為,對于鋼鐵行業而言,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就是要按照十八大報告的要求,突出科…
連日來,全國各行業、企業都在積極組織學習黨的十八大精神,并要將黨的十八大精神落實到實際工作中。筆者認為,對于鋼鐵行業而言,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就是要按照十八大報告的要求,突出科學發展這個主題,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正確方向和軌道。
深刻領會“發展”的本質要求
20年前,小平同志在南巡講話中,登高一呼,從此“發展是硬道理”響徹神州大地,指引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勝利前進。黨的十八大重申了這一戰略思想,指出:“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必須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決不能有絲毫動搖”。
20年來,我國國民經濟發生了巨大變化,結合鋼鐵工業的發展進程,更加深了我們對“發展”的理解。
一是決不能把“發展”等同于“增長”。1992年時,我國鋼產量為8093萬噸,鋼鐵產品供不應求,長時間處于買方市場。因此,當時對“發展”的理解更多地是與產量增長相聯系。到1996年,我國鋼產量突破了1億噸,去年已達到6.8億噸,占世界總產量的45%,并連續16年位居世界第一。但由此帶來的后果之一就是鋼鐵產品連續多年處于供大于求狀態,產能過剩已成為業內外的共識,國務院領導也多次提出鋼鐵工業要加強宏觀調控,控制產能的過度增長。這時候,要繼續擴大產量,無異于自掘墳墓。但遺憾的是,至今有些企業還在力求擴大規模,這恐怕同“發展是硬道理“的要求是背道而馳的。
二是作為經營性的行業,發展必須同效益相聯系。經濟的發展最終必須有利于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改善,這就要求企業必須取得相應的經濟效益。盡管有諸多外部因素的影響,特別是至今尚未能擺脫世界金融危機的陰影,但我們鋼鐵業內自身的決策失當,創新能力不足,管理理念陳舊,也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企業效益的提升。明知產能過剩還在花巨額投資擴大產能,必然會受到價值規律的懲罰。過去投資建設很重視的投入產出比,現在基本上聽不到有多少人在關心了,以致現在一些企業連續虧損后,不得不大幅度降低折舊,以降低成本,虛增利潤。
三是要把發展同創新緊密聯系起來。離開了創新的發展,只能是走人家的老路,不僅是“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而且永遠只能是一個跟隨者。作為發展中的大國,要使自己迎頭趕上發達國家,必須走創新之路。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到2020年,我國要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要使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幅上升。時不我待,我們必須以高度的緊迫感,充分發揮廣大員工的積極性,創造性,盡快改變“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的弱點,為我國盡快從鋼鐵大國轉為鋼鐵強國而努力。
四是不能靠犧牲國家的整體效益和長遠利益來謀求自身發展。黨的十六大提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的總布局。黨的十七大加上了社會建設,黨的十八大又加上了生態文明建設,形成了“五位一體”的新布局。企業發展不能脫離總布局,不能妨礙總布局。企業發展如果不能提升員工的生活水平,使員工生活質量得到改善,那就不能為建設和諧社會作貢獻;企業發展如果會在相當程度上惡化周邊環境,甚至給附近居民帶來災難,那就違反了科學發展觀。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任何背離這一本質要求的“發展”都應該在排斥之列。我們對發展的觀念同樣需要與時俱進。
轉型、升級相互促進
黨的十八大報告對經濟問題給以極大的關注,以近3000字的篇幅談經濟問題,強調兩個“加快”: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則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黨的十八大報告專門拿出一節篇幅對此進行闡述。在這一節中,對各類產業今后的發展都有畫龍點睛般的明確定位,譬如,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是推動其健康發展,對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則是推動其發展壯大,而對傳統產業就是6個字:加快轉型升級。
這6個字,可謂字字千鈞。因為現在有一種傾向,一提轉型,就認為是要轉向服務業,轉向新興產業。當然,這些都是今后發展的重點,但從我國的基本國情出發,傳統產業將在很長時間里占有很大比重,作為傳統產業里舉足輕重的鋼鐵工業,固然可以審時度勢,適當發展有前景的非鋼產業,但首先應該把著力點放在自身的“轉型升級”上,做好“加快轉型升級”這篇大文章。
轉型往哪兒轉?怎樣轉?轉型包括產品轉型、管理轉型、經營方式轉型,等等。應該說,這幾年很多企業都在轉型上動了不少腦筋,花了不少功夫,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還不能適應形勢的發展、市場的需求。這里當然有其外在的因素,有體制上的障礙,但從企業自身來講,是不是也存在著觀念、體制機制以及其他各項工作方面的問題呢?
轉型,最根本的就是要轉到以用戶為中心的軌道上來。世界級管理大師德魯克說過:“僅有一個有效的定義來詮釋企業的目的:‘創造顧客’”。“創造顧客”這4個字十分精辟。沒有客戶,企業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企業要生存,要發展,就必須創造更多的客戶。那么,怎樣來創造客戶呢?德魯克又進一步從企業的基本功能作了闡述:“它有兩種(而且只有兩種)基本功能:營銷與創新”。現代營銷觀念的關鍵就是以用戶為中心,企業轉型就是要轉到以用戶為中心的軌道上來。努力做到在用戶最需要的時間,以最合適的價格,提供最需要的產品和最有效、最佳的服務。
這種轉型,首先要基于思想觀念的轉變,要從被動適應到主動迎接挑戰,從一般滿足到精益服務,從少數人的引領到全員的自覺。用戶往往是挑剔的,我們就是要經得住這樣的考驗。寶鋼建設時,陳云同志曾勉勵寶鋼的同志要“嚴格”、“苛求”。寶鋼也正是以此為指針,寧可暫時局部利益受損,也要主動接受最挑剔、甚至是苛求的訂單,并以此帶動企業產品開發、技術創新、質量提升、操作改進、形象改善等企業現場工作,推動企業內部體制機制的改革,有效促進了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形成,獲得了用戶的青睞。至今,寶鋼仍保持這一優良傳統,把用戶的挑剔看成是提高產品質量、開發新品種、提升服務能力的良機,成為超越自我的動力。
由此可見,轉型必然是同升級相聯系的,轉型要求企業各項工作加快升級,升級將促使企業轉型的步伐加快,保證了企業轉型的成功。最后,升級還要落實到員工隊伍素質的升級上,這是強企之本,萬萬不可放松。
發揮協同效應實現優化配置
“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更加注重協同創新”,這是黨的十八大報告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一節中對創新活動所提出的指導性意見,其中“更加注重協同創新”應該是總結近幾年的新經驗。前面三種表述的是一種創新能力,很大程度上是屬于技術范疇,而協同創新的本質屬性則是一種管理創新,無論是國家層面,行業層面,還是企業內部層面的協同創新,對推動創新驅動戰略的實施,對各類創新能力的提升,都具有重大的深遠的意義。近幾年很多以“產學研”結合形式的重大項目都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就是一個明證。
其實,不僅在科技領域內,在企業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中,都會發現協同的“威力”。現代化的大生產體系中,分工細,職責明確,這固然便于發揮各方的專長,但也易滋長閉關自守、各行其是的不良作風,影響企業的活力和創新力。因此,很多企業都很重視協同作戰。以寶鋼為例,寶鋼建立了以“協同”和“誠信”為基本價值觀的寶鋼文化,自覺打破習慣思維和傳統做法,清除狹隘的利益觀念和門戶之見,把各自部門的目標統一到企業的整體戰略上來,淡化各分散制造單元間的界限,加強橫向協作,從而在戰略執行上發揮整體協同效應,在資源管理上實現集中優化配置,在信息管理上實現及時準確共享。
寶鋼的橫向協作涵蓋面極廣,既體現在各基層廠礦內部,也反映在基層各廠之間和各分廠同機關部門之間;既體現在行政部門,也反映在黨的基層單位之間。如煉鐵廠建立了設備車間與生產車間之間的互訪制度,生產一線與技術組共建創新小組;熱軋廠通過實施無界面管理,各條產線形成了“接口問題跨前一步,主動服務更進一步,無縫協作不斷進步”的良好氛圍。此外,寶鋼部門之間的協作也廣泛開展,如煉鐵廠與能源部簽訂了橫向合作協議書,煉鐵廠高爐運轉作業區與能源部高爐鼓風作業區聯手開展降低高爐鼓風機空轉時間的課題研究。研究院與銷售中心、教培中心等單位開展“共建”活動等。
筆者認為,協同是一種文化,也是一種生產力,它可以激發創造力,給企業帶來經濟效益,堅持協同作戰,將更有利于實現企業的資源優化配置、共享。
深刻領會“發展”的本質要求
20年前,小平同志在南巡講話中,登高一呼,從此“發展是硬道理”響徹神州大地,指引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勝利前進。黨的十八大重申了這一戰略思想,指出:“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必須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決不能有絲毫動搖”。
20年來,我國國民經濟發生了巨大變化,結合鋼鐵工業的發展進程,更加深了我們對“發展”的理解。
一是決不能把“發展”等同于“增長”。1992年時,我國鋼產量為8093萬噸,鋼鐵產品供不應求,長時間處于買方市場。因此,當時對“發展”的理解更多地是與產量增長相聯系。到1996年,我國鋼產量突破了1億噸,去年已達到6.8億噸,占世界總產量的45%,并連續16年位居世界第一。但由此帶來的后果之一就是鋼鐵產品連續多年處于供大于求狀態,產能過剩已成為業內外的共識,國務院領導也多次提出鋼鐵工業要加強宏觀調控,控制產能的過度增長。這時候,要繼續擴大產量,無異于自掘墳墓。但遺憾的是,至今有些企業還在力求擴大規模,這恐怕同“發展是硬道理“的要求是背道而馳的。
二是作為經營性的行業,發展必須同效益相聯系。經濟的發展最終必須有利于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改善,這就要求企業必須取得相應的經濟效益。盡管有諸多外部因素的影響,特別是至今尚未能擺脫世界金融危機的陰影,但我們鋼鐵業內自身的決策失當,創新能力不足,管理理念陳舊,也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企業效益的提升。明知產能過剩還在花巨額投資擴大產能,必然會受到價值規律的懲罰。過去投資建設很重視的投入產出比,現在基本上聽不到有多少人在關心了,以致現在一些企業連續虧損后,不得不大幅度降低折舊,以降低成本,虛增利潤。
三是要把發展同創新緊密聯系起來。離開了創新的發展,只能是走人家的老路,不僅是“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而且永遠只能是一個跟隨者。作為發展中的大國,要使自己迎頭趕上發達國家,必須走創新之路。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到2020年,我國要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要使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幅上升。時不我待,我們必須以高度的緊迫感,充分發揮廣大員工的積極性,創造性,盡快改變“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的弱點,為我國盡快從鋼鐵大國轉為鋼鐵強國而努力。
四是不能靠犧牲國家的整體效益和長遠利益來謀求自身發展。黨的十六大提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的總布局。黨的十七大加上了社會建設,黨的十八大又加上了生態文明建設,形成了“五位一體”的新布局。企業發展不能脫離總布局,不能妨礙總布局。企業發展如果不能提升員工的生活水平,使員工生活質量得到改善,那就不能為建設和諧社會作貢獻;企業發展如果會在相當程度上惡化周邊環境,甚至給附近居民帶來災難,那就違反了科學發展觀。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任何背離這一本質要求的“發展”都應該在排斥之列。我們對發展的觀念同樣需要與時俱進。
轉型、升級相互促進
黨的十八大報告對經濟問題給以極大的關注,以近3000字的篇幅談經濟問題,強調兩個“加快”: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則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黨的十八大報告專門拿出一節篇幅對此進行闡述。在這一節中,對各類產業今后的發展都有畫龍點睛般的明確定位,譬如,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是推動其健康發展,對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則是推動其發展壯大,而對傳統產業就是6個字:加快轉型升級。
這6個字,可謂字字千鈞。因為現在有一種傾向,一提轉型,就認為是要轉向服務業,轉向新興產業。當然,這些都是今后發展的重點,但從我國的基本國情出發,傳統產業將在很長時間里占有很大比重,作為傳統產業里舉足輕重的鋼鐵工業,固然可以審時度勢,適當發展有前景的非鋼產業,但首先應該把著力點放在自身的“轉型升級”上,做好“加快轉型升級”這篇大文章。
轉型往哪兒轉?怎樣轉?轉型包括產品轉型、管理轉型、經營方式轉型,等等。應該說,這幾年很多企業都在轉型上動了不少腦筋,花了不少功夫,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還不能適應形勢的發展、市場的需求。這里當然有其外在的因素,有體制上的障礙,但從企業自身來講,是不是也存在著觀念、體制機制以及其他各項工作方面的問題呢?
轉型,最根本的就是要轉到以用戶為中心的軌道上來。世界級管理大師德魯克說過:“僅有一個有效的定義來詮釋企業的目的:‘創造顧客’”。“創造顧客”這4個字十分精辟。沒有客戶,企業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企業要生存,要發展,就必須創造更多的客戶。那么,怎樣來創造客戶呢?德魯克又進一步從企業的基本功能作了闡述:“它有兩種(而且只有兩種)基本功能:營銷與創新”。現代營銷觀念的關鍵就是以用戶為中心,企業轉型就是要轉到以用戶為中心的軌道上來。努力做到在用戶最需要的時間,以最合適的價格,提供最需要的產品和最有效、最佳的服務。
這種轉型,首先要基于思想觀念的轉變,要從被動適應到主動迎接挑戰,從一般滿足到精益服務,從少數人的引領到全員的自覺。用戶往往是挑剔的,我們就是要經得住這樣的考驗。寶鋼建設時,陳云同志曾勉勵寶鋼的同志要“嚴格”、“苛求”。寶鋼也正是以此為指針,寧可暫時局部利益受損,也要主動接受最挑剔、甚至是苛求的訂單,并以此帶動企業產品開發、技術創新、質量提升、操作改進、形象改善等企業現場工作,推動企業內部體制機制的改革,有效促進了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形成,獲得了用戶的青睞。至今,寶鋼仍保持這一優良傳統,把用戶的挑剔看成是提高產品質量、開發新品種、提升服務能力的良機,成為超越自我的動力。
由此可見,轉型必然是同升級相聯系的,轉型要求企業各項工作加快升級,升級將促使企業轉型的步伐加快,保證了企業轉型的成功。最后,升級還要落實到員工隊伍素質的升級上,這是強企之本,萬萬不可放松。
發揮協同效應實現優化配置
“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更加注重協同創新”,這是黨的十八大報告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一節中對創新活動所提出的指導性意見,其中“更加注重協同創新”應該是總結近幾年的新經驗。前面三種表述的是一種創新能力,很大程度上是屬于技術范疇,而協同創新的本質屬性則是一種管理創新,無論是國家層面,行業層面,還是企業內部層面的協同創新,對推動創新驅動戰略的實施,對各類創新能力的提升,都具有重大的深遠的意義。近幾年很多以“產學研”結合形式的重大項目都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就是一個明證。
其實,不僅在科技領域內,在企業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中,都會發現協同的“威力”。現代化的大生產體系中,分工細,職責明確,這固然便于發揮各方的專長,但也易滋長閉關自守、各行其是的不良作風,影響企業的活力和創新力。因此,很多企業都很重視協同作戰。以寶鋼為例,寶鋼建立了以“協同”和“誠信”為基本價值觀的寶鋼文化,自覺打破習慣思維和傳統做法,清除狹隘的利益觀念和門戶之見,把各自部門的目標統一到企業的整體戰略上來,淡化各分散制造單元間的界限,加強橫向協作,從而在戰略執行上發揮整體協同效應,在資源管理上實現集中優化配置,在信息管理上實現及時準確共享。
寶鋼的橫向協作涵蓋面極廣,既體現在各基層廠礦內部,也反映在基層各廠之間和各分廠同機關部門之間;既體現在行政部門,也反映在黨的基層單位之間。如煉鐵廠建立了設備車間與生產車間之間的互訪制度,生產一線與技術組共建創新小組;熱軋廠通過實施無界面管理,各條產線形成了“接口問題跨前一步,主動服務更進一步,無縫協作不斷進步”的良好氛圍。此外,寶鋼部門之間的協作也廣泛開展,如煉鐵廠與能源部簽訂了橫向合作協議書,煉鐵廠高爐運轉作業區與能源部高爐鼓風作業區聯手開展降低高爐鼓風機空轉時間的課題研究。研究院與銷售中心、教培中心等單位開展“共建”活動等。
筆者認為,協同是一種文化,也是一種生產力,它可以激發創造力,給企業帶來經濟效益,堅持協同作戰,將更有利于實現企業的資源優化配置、共享。
延伸閱讀
- 上一篇:冬儲:鋼貿往事不再提 下一篇:螺紋鋼謹防“挖坑”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