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社會聯手干預糧價難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二十國集團討論國際初級產品價格的高官會議日前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閉幕。與會各國及國際機構代表對如何應對國際糧價大幅上漲分歧明顯,在關鍵議題上未能達成一致,因此國際社會聯手采…
二十國集團討論國際初級產品價格的高官會議日前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閉幕。與會各國及國際機構代表對如何應對國際糧價大幅上漲分歧明顯,在關鍵議題上未能達成一致,因此國際社會聯手采取行動抑制糧價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去年以來,由于全球惡劣氣候對世界農業國造成損失,加劇全球糧食供求失衡,再加上投機資金炒作、貿易壁壘以及發展生物燃料等因素推波助瀾,全球糧食價格不斷攀升。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4月全球食品價格指數平均為232點,和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36%;其中全球谷物價格指數為265點,同比大幅增加了71%,再創新高。
對于糧價猛漲,各國態度截然不同。美國、巴西、阿根廷和澳大利亞等農產品生產和出口大國是糧價上漲直接受益者,對此樂觀其成。雖然部分歐洲國家是糧食出口大國,但歐盟仍需進口一定數量糧食,且歐盟農業政策之一是讓食品價格保持在居民負擔得起的水平,因此糧價大幅上漲無疑帶來制約。受到影響最大的還是需要進口糧食的發展中經濟體,特別是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國家及地區,糧價上漲對其經濟和社會發展構成巨大壓力,貧困人口數量驟增,造成政治和社會動蕩因素。
國際社會對是否應聯手干預糧價一直無法達成一致意見。在今年2月二十國集團財長會議前,目前擔任二十國集團輪值主席國的法國曾希望將建立合理的農產品交易機制和確保國際糧食安全引入大會議題,但遭到巴西、阿根廷等農業生產大國堅決反對。阿根廷、巴西、南非和澳大利亞隨后還決定建立“四國集團”,在糧價問題上聯手進退,集體抵制國際社會的干預行動。
這些農業生產大國認為,如果國際社會直接干預糧價,造成糧價扭曲,將打擊農業生產國積極性,反而會惡化全球糧食供應。相反,糧價上漲能促進這些農業國擴大投資和生產,從而能在根本上穩住糧價,保證全球糧食安全。
值得注意的是,巴西和阿根廷等國為應對金融危機挑戰都采取了寬松貨幣政策,糧食出口收入增加為其政府擴大公共投資提供了強力后盾。如果國際市場上農產品價格下跌,將對其公共財政收入勢必造成沖擊,從而影響整個宏觀經濟穩定,這也是這些國家堅決反對國際社會干預糧價的主要原因。毋庸置疑,如果得不到這些糧食生產和出口大國的支持,國際社會根本無法針對糧價采取有效干預行動。
在此次二十國集團高官會議上,法國農業部長布魯諾·勒梅爾更是否認法國尋求干預國際糧食價格,直言糧價變動主要還是由市場供需決定。這一表態意味著,世界主要經濟大國聯手直接干預糧價,采取諸如限制農產品交易最高價格等措施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
不過,在此次高官會議上,世界主要經濟體在監管和打擊炒作農產品投機資金的問題上取得了一致。法國政府在會議上提出加強對進入農產品交易領域金融投機資金監管的建議得到了各方支持。歐洲議會此前就通過了相關決議,敦促二十國集團制定全球糧食及農產品市場統一規則,以聯合打擊操縱糧食價格的投機行為。阿根廷政府則在本次會議上明確提出應該加強對農產品期貨市場和衍生品市場的監管,以遏制短期投機資金大肆炒作農產品。預計今年6月在巴黎舉行的二十國集團農業部長會議上,各方會對這個問題進行更加細致和實際的研究,力爭盡快拿出可行的監管方案。
不過,阿根廷農產品交易分析專家恩里克·馬丁內斯認為,本輪國際糧價大幅上漲由多重因素引起,國際社會即使想干預也會有“無處著力”的感覺。其中,美國政府實行量化寬松政策導致全球資金泛濫和美元疲軟,以美元定價的資源類產品都出現了大幅上漲行情,而美國實行的新能源政策以及部分國家糧食儲備增加等都影響糧食市場供求,成為糧價上漲推手。
馬丁內斯指出,目前還很難判斷,此輪國際市場糧價上漲是短暫現象還是長期進入高糧價階段的標志。糧價短期走勢關鍵因素仍是國際市場糧食供求關系的變化。受糧價上漲帶動,今年不少國家都增加了農業投資,但投資見到比較明顯的效果至少要等到明年,農產品市場供求關系今年難以出現較大變化。
此外,世界主要經濟體、尤其是美國何時收緊貨幣供應的閥門、穩定美元匯率,關系到能否有效減少大宗商品炒作的投機因素和資金數量,以使農產品價格回落到合理水平。
馬丁內斯警告說,國際糧價大幅上漲對世界經濟負面影響不容忽視,但糧價暴跌同樣會引發一系列嚴重后果,因此糧價“軟著陸”應是對各方都較為有利的結果。
來源:新華網
去年以來,由于全球惡劣氣候對世界農業國造成損失,加劇全球糧食供求失衡,再加上投機資金炒作、貿易壁壘以及發展生物燃料等因素推波助瀾,全球糧食價格不斷攀升。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4月全球食品價格指數平均為232點,和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36%;其中全球谷物價格指數為265點,同比大幅增加了71%,再創新高。
對于糧價猛漲,各國態度截然不同。美國、巴西、阿根廷和澳大利亞等農產品生產和出口大國是糧價上漲直接受益者,對此樂觀其成。雖然部分歐洲國家是糧食出口大國,但歐盟仍需進口一定數量糧食,且歐盟農業政策之一是讓食品價格保持在居民負擔得起的水平,因此糧價大幅上漲無疑帶來制約。受到影響最大的還是需要進口糧食的發展中經濟體,特別是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國家及地區,糧價上漲對其經濟和社會發展構成巨大壓力,貧困人口數量驟增,造成政治和社會動蕩因素。
國際社會對是否應聯手干預糧價一直無法達成一致意見。在今年2月二十國集團財長會議前,目前擔任二十國集團輪值主席國的法國曾希望將建立合理的農產品交易機制和確保國際糧食安全引入大會議題,但遭到巴西、阿根廷等農業生產大國堅決反對。阿根廷、巴西、南非和澳大利亞隨后還決定建立“四國集團”,在糧價問題上聯手進退,集體抵制國際社會的干預行動。
這些農業生產大國認為,如果國際社會直接干預糧價,造成糧價扭曲,將打擊農業生產國積極性,反而會惡化全球糧食供應。相反,糧價上漲能促進這些農業國擴大投資和生產,從而能在根本上穩住糧價,保證全球糧食安全。
值得注意的是,巴西和阿根廷等國為應對金融危機挑戰都采取了寬松貨幣政策,糧食出口收入增加為其政府擴大公共投資提供了強力后盾。如果國際市場上農產品價格下跌,將對其公共財政收入勢必造成沖擊,從而影響整個宏觀經濟穩定,這也是這些國家堅決反對國際社會干預糧價的主要原因。毋庸置疑,如果得不到這些糧食生產和出口大國的支持,國際社會根本無法針對糧價采取有效干預行動。
在此次二十國集團高官會議上,法國農業部長布魯諾·勒梅爾更是否認法國尋求干預國際糧食價格,直言糧價變動主要還是由市場供需決定。這一表態意味著,世界主要經濟大國聯手直接干預糧價,采取諸如限制農產品交易最高價格等措施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
不過,在此次高官會議上,世界主要經濟體在監管和打擊炒作農產品投機資金的問題上取得了一致。法國政府在會議上提出加強對進入農產品交易領域金融投機資金監管的建議得到了各方支持。歐洲議會此前就通過了相關決議,敦促二十國集團制定全球糧食及農產品市場統一規則,以聯合打擊操縱糧食價格的投機行為。阿根廷政府則在本次會議上明確提出應該加強對農產品期貨市場和衍生品市場的監管,以遏制短期投機資金大肆炒作農產品。預計今年6月在巴黎舉行的二十國集團農業部長會議上,各方會對這個問題進行更加細致和實際的研究,力爭盡快拿出可行的監管方案。
不過,阿根廷農產品交易分析專家恩里克·馬丁內斯認為,本輪國際糧價大幅上漲由多重因素引起,國際社會即使想干預也會有“無處著力”的感覺。其中,美國政府實行量化寬松政策導致全球資金泛濫和美元疲軟,以美元定價的資源類產品都出現了大幅上漲行情,而美國實行的新能源政策以及部分國家糧食儲備增加等都影響糧食市場供求,成為糧價上漲推手。
馬丁內斯指出,目前還很難判斷,此輪國際市場糧價上漲是短暫現象還是長期進入高糧價階段的標志。糧價短期走勢關鍵因素仍是國際市場糧食供求關系的變化。受糧價上漲帶動,今年不少國家都增加了農業投資,但投資見到比較明顯的效果至少要等到明年,農產品市場供求關系今年難以出現較大變化。
此外,世界主要經濟體、尤其是美國何時收緊貨幣供應的閥門、穩定美元匯率,關系到能否有效減少大宗商品炒作的投機因素和資金數量,以使農產品價格回落到合理水平。
馬丁內斯警告說,國際糧價大幅上漲對世界經濟負面影響不容忽視,但糧價暴跌同樣會引發一系列嚴重后果,因此糧價“軟著陸”應是對各方都較為有利的結果。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