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市場全球搶資源 印度對外并購規模首超中國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中國礦企“不差錢”時代的結束,一方面是因為被并購企業不再依賴中國企業的資金,另一個方面則是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已經抵消了中國企業資金上的優勢。另外,由于經濟快速增長,逼迫新興市…
中國礦企“不差錢”時代的結束,一方面是因為被并購企業不再依賴中國企業的資金,另一個方面則是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已經抵消了中國企業資金上的優勢。另外,由于經濟快速增長,逼迫新興市場國家如印度、巴西等國全球搶購礦業資源。
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海外并購對象的“起死回生”以及印度、巴西等國家在國際礦業市場的大舉并購正在沖擊著中國礦企海外并購的“生意”。
安永會計師事務所昨天在北京發布報告稱,受上述因素影響,中國企業2010年的海外并購已經受到沖擊,2010年中國金屬和采礦業完成并購交易總額為128.4億美元,同比大幅下降20%。其中,對外并購完成交易額為45億美元,同比大幅下降55%,被印度的46億美元超過。
“不差錢”時代結束
和2009年中國礦企在海外并購時表現的“財大氣粗”不同,2010年中國礦企海外并購則顯得更加謹慎。中國礦企不僅要考慮并購的價格,還要和被并購方談論更多的并購細節,由于財務狀況好轉,目前澳大利亞等地的被并購企業不再輕易將自己的公司賣給中國企業。
有業內人士表示,中國礦企“不差錢”時代的結束,一方面是因為被并購企業不再依賴中國企業的資金,另一個方面則是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已經抵消了中國企業資金上的優勢。
渣打銀行個人銀行財富管理部總經理梁大偉昨天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原油、黃金、銅、鐵礦的價格已經全面上漲,他預計,受地緣政治影響,黃金年內可能突破1450美元/盎司,而其余的大宗商品平均價格將上漲20%左右。
安永在報告中表示,去年中國采礦企業面臨艱難的并購環境,盡管中國采礦企業憑借充足的資金成為2009年的市場主力,但是2010年這個優勢已經失去。因為各地的采礦業公司均已修復了財務狀況,并獲得了充沛的利潤。
并購成本逐漸增大
國際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德勤日前發布報告稱,自2006年起,中國的礦業海外并購交易快速增長,2006年共有8宗交易,交易總額達21.7億美元。2007年至2009年一直保持增長趨勢,交易量平均每年上漲超過50%。2009年,中國的礦業海外并購交易在全球經濟衰退中逆勢增長,達到了近年來的最高水平,共完成28宗交易,交易額達87.3億美元。
盡管如此,仍然有分析師表示,以全球金融危機為背景的本輪中國礦業企業海外投資并購熱潮,是由于資源價格走低、估值下調的客觀情況助推了中國企業的海外抄底,而隨著世界經濟危機的見底,中國礦業海外并購的熱潮是會退去。
德勤全球采礦業領導人JeremySouth表示,中國仍將對海外礦業并購保持熱情,但中國今后進行海外礦業投資所需付出的成本也會越來越高,比如在應對資源民族主義,提高信息透明度,應對人才短缺、能源短缺、氣候變化,處理環境和社區利益等問題時需要付出更多。
安永亞太區采礦及金屬業主管合伙人PaulMurphy表示,2010年,中國礦業企業海外并購的總體交易額雖然上升,但單筆交易的規模偏小,中國在進行海外投資時變得越來越謹慎了,中國更加傾向于尋找合作伙伴以降低風險,而不再像之前選擇的完全購買模式。
新興市場追趕中國
和中國礦業企業在2009年并購時的“抄底”心態不同,印度、巴西等國國內經濟的快速增長加大了這些國家對礦產資源的需求。從去年開始,印度、巴西的礦業企業開始伺機在全球尋找礦產資源。
安永報告披露的數據顯示,在全球范圍內,2010年礦業發生1123宗并購交易,總額達1137億美元,其中中國只占交易總量的11%,占交易總額的7%。而引領2010年全球礦業并購的并非中國,而是加拿大、澳大利亞、印度和巴西。
“這并非是因為中國的交易活動出現降溫,而主要是被其他國家的交易活動趕超所致。”PaulMurphy在回答《國際金融報》記者提問時表示,印度已經從2009年的排名第14位竄至2010年的第7位,占據全球交易額的5%。
印度等國對全球礦業資源的需求主要得益于國內經濟的快速增長。有業內人士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由于基礎設施缺乏,印度經濟的增長大部分是靠基礎設施建設拉動的,而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大量的鋼鐵等產品。
吳正希表示,由于需要刺激經濟擴張,印度對各資源類的需求已達到與中國同樣的迫切水平,戰略投資者將目標轉向包括巴西、厄瓜多爾和非洲在內的高風險高回報國家。
中國需要變策應對
事實上,中國礦業海外并購不僅受到來自印度、巴西等國在需求方面的競爭,一直以來,由于中國海外直接投資在能源、礦產等少數幾個行業的集中度過高,并以大額的并購交易為主要投資方式,引起東道國的緊張與警惕。
在金融危機時期,由于澳大利亞等國礦業企業亟需資金,導致這些國家的被并購公司在并購審查時條件相對較寬松,但隨著這些公司財務狀況好轉,中國礦業企業的并購申請可能會被以各種理由拒絕。
一位業內人士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特別是并購以大型國企、央企為主力,優勢固然突出,但中國企業的跨國并購卻經常被認為背后體現的是中國政府的意志。
“我國不少企業對并購整合的理解還停留在買設備、買廠房、買技術的階段,特別是在當前金融危機背景下,"抄底"心態泛濫。”上述人士表示,對于企業而言,實施跨國并購不僅只是把規模做大,還在于優化資源結構的同時,優化產業結構、技術結構以及市場結構,這才是跨國并購的終極目的。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