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戶制鋼丑聞波及全球 日本制造神話崩塌
來源:華夏時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神戶制鋼(Kobe Steel Ltd),日本第三大鋼鐵企業,在短短的一周內應聲倒下。10月12日,神鋼董事長兼社長川崎博首次公開面向公眾致歉,承認篡改鋁銅制品強度、尺寸數據,造假產品流入約200多…
神戶制鋼(Kobe Steel Ltd),日本第三大鋼鐵企業,在短短的一周內應聲倒下。10月12日,神鋼董事長兼社長川崎博首次公開面向公眾致歉,承認篡改鋁銅制品強度、尺寸數據,造假產品流入約200多家企業,部分違規行為可追溯至十年前。漫長的造假經歷波及的企業名單從最初的200家擴大到500家,行業橫跨汽車、公共交通、航天航空、防衛、電子IT、能源等多個領域。造假風波發生后,神鋼與高田、東芝、日產、三菱等日企一起被列為“日本制造”走下神壇的佐證。而伴隨該事件的發酵,業界的討論話題已從工匠精神為何自日本缺失,衍生到全新的工匠精神如何在中國崛起。
未波及合資日企
川崎博在10月12日公眾致歉中警告稱“已篩查出國內外的可疑案例”,但“鋼鐵制品不在其中”,篡改數據主要限于鋁銅業務。然而,川崎博在一夜之間收回了上述聲明。神鋼承認其核心鋼鐵業務也牽涉造假行為。
據日經BP社提供的資料顯示,汽車行業目前已有豐田、斯巴魯、馬自達、本田、日產等日本車企以及福特、通用兩家美國車企,承認使用了神戶制鋼所的金屬強度數據造假的材料。日本三菱汽車目前正在自查中。
而在日媒提供的首批涉及車型名單中,受影響最大的是豐田旗下的雷克薩斯品牌。該品牌從最入門的CT車型直到LS旗艦車型基本都被確定都使用了問題材料,使用部位多為前引擎蓋、前后保險杠以及后車廂門。而豐田品牌,則有Prius(普銳斯)、Mirai(一種氫燃料電池車)、Crown(皇冠)成為受害者。
兩家中國在售的小眾品牌中,斯巴魯旗下是impreza(翼豹)、Forester(森林人)、Legacy(力獅)。馬自達旗下有CX-9、MX-5兩款車型涉案。
另兩家日系汽車巨頭中,本田旗下則涉及有NSX(一款全鋁車身跑車)、雅閣(Hybrid混動)以及氫燃料車Clarity Fuel Cell;日產作為除豐田外受事件波及最大的另一家大戶,其旗下受影響車型目前已確認的有370Z、GT-R以及電動車Leaf(聆風)、Fuga(風雅)、Cima(西瑪)及Skyline(天際線)。還有日產旗下的豪華品牌Infiniti(英菲尼迪)的Q70、Q45、Q50.
值得中國消費者欣慰的是,目前所披露的涉案車型都在中國境外生產,馬自達(中國)稱,經初步調查顯示,該事件對中國國產車型(一汽馬自達、長安馬自達)沒有影響。廣汽三菱也表示,廣汽三菱并未使用神戶制鋼所產品。而豐田(中國)則在日前表示,中國本土生產的汽車(一汽豐田、廣汽豐田)未受波及。日產(中國)表示,在日本的召回問題與中國完全無關,今后也不會影響中國區的銷售情況。
持續發酵的隱憂
在日本境外,除先前披露的美國通用汽車(GM)、福特汽車(Ford)和全球最大客機生產商波音公司(Boeing Co.)外,目前已有30多家境外公司使用了神鋼生產的問題制品,其中包括美國汽車制造商特斯拉(Tesla Inc.)、德國戴姆勒(Daimler AG)、法國標致雪鐵龍(PSA)、英國勞斯萊斯(Rolls-Royce)和歐洲的空中客車(Airbus SE)。此前日立制作所透露,神鋼相關制品還曾用于為英國制造的部分鐵路車輛。
韓國現代起亞汽車和大韓航空成為神鋼造假事件的最新受害客戶。韓國《東亞日報》10月14日報道稱,現代起亞的兩款電動汽車使用了神鋼的鋁制部件和鋼材,大韓航空則是因使用了波音提供的飛機零件而受到牽連,目前公司正在調查涉及產品的種類和規模。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也曾供職于神鋼。去年3月30日,安倍在一檔自民黨網絡節目中提及剛進入神鋼時的一段經歷,當時他輸錯了鋼管的尺寸數,造出了一大批長度過短的鋼管,“本以為會被辭退,最后卻沒什么大事兒”。在神戶制鋼工作3年后,安倍進入政界。據新華網13日報道稱,老東家造假丑聞曝光至今,正在備戰大選、尋求繼續執政的安倍未作任何評論。
此次神鋼造假事件牽涉包括神戶制鋼所管理層在內的數十名員工。神鋼副社長梅原尚人表示,源于工廠“有對于完成出貨目標的壓力”,篡改數據并非個人行為,而是獲得管理層默許,是公司整體性問題。
工匠缺乏經濟支撐
自1995年阪神大地震,神鋼借助神戶及周邊港口城市再造機遇成為日本阪神及神戶地區復興的標志,該公司以其能夠根據要求開發合金專用材料,然后將其加工成高精度復雜形狀的技術在世界各地深受汽車、飛機、武器和其他制造商的歡迎。
神鋼業務范圍廣泛,各大業務之間高度獨立。這種獨立的業務部門體系設置或為造假行為提供了“溫室”。日本宏觀顧問公司(Japan Macro Advisors)董事總經理兼首席經濟學家大久保(Takuji Okubo)表示:“大型企業過去常生活在一個穩定,可預測且不斷增長的市場中,但大環境發生了變化,一些公司可能訴諸于捷徑。”
而伴隨中日經濟地位的換位,中日企業對于工匠的薪資支持也正在發生反轉。
一位在上述事件波及日系車企工作過多年的高管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原本中國人只能考30分,日本人能考80分,日本人很有安全感。現在中國人能考85分了,日本人經過努力也只能考85分,那怎么辦呢?只能靠作弊來達到90分。”
2017年,華為在日本對應屆畢業生開出40.1萬日元的月薪,大約2.4萬元人民幣,在日本,即使是索尼這樣的大公司,給2018年畢業的本科應屆生開出的工資也只有21.8萬日元的月薪,大約16萬元人民幣不到的年薪,只有華為的一半。這或許是當下日本工匠精神缺失背后的隱憂之一吧。
- 上一篇:巴西鋼鐵產銷兩旺 下一篇:歐洲地區買家厚板庫存較高,市場需求趨弱價格下滑
- [騰訊]
- 關鍵字: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