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跟風光伏反傾銷后續影響或有限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無所謂!反正作為最大的出口市場,即歐美已經掄起貿易大棒,再來個印度也沒啥了。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向本報記者表示。日前,印度反傾銷局發布公告稱,該局已收…
“無所謂!反正作為最大的出口市場,即歐美已經掄起貿易大棒,再來個印度也沒啥了。”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向本報記者表示。
日前,印度反傾銷局發布公告稱,該局已收到印度業界申請,對原產于馬來西亞、中國、中國臺北和美國或從上述國家出口的太陽能光伏電池組裝板或部分組裝板進行反傾銷調查。
繼美國對華光伏電池組件“雙反”以及歐盟對華光伏產品展開反傾銷調查之后,作為新興市場代表的印度又加入到貿易救濟的大軍之中,這段時間對中國光伏行業企業來說真可謂是多事之秋。
對于印度此舉,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副秘書長史利民向本報記者表示:“美國‘雙反’產生了很壞的示范效應,印度自去年就嚷嚷著要搞反傾銷,商會也早就接到了商務部的預警通知,但是因為我國對印光伏出口貿易量較小,其影響也將極為有限,大家也不太重視。”
持有類似觀點的人士不在少數,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亦向本報記者表示,現在的貿易糾紛大都有著深層次的政治背景而不是單純的經濟問題,“印度就是跟著瞎起哄,證明自己的存在”;而由于目前中印光伏組件貿易額不過十幾億人民幣,所以即便進行反傾銷調查,也無大礙。
真的是無所謂嗎?印度光伏應用市場到底有多大?新興市場國家是否會跟風,中國光伏國際化之路會否越走越窄?一切似乎還得走著瞧。
印度的水到底有多深?
“國內幾大龍頭企業在印度市場都有出貨。”現供職于晶澳太陽能控股有限公司IMSResearch原光伏資深分析師王潤川向本報記者表示:“晶澳的出貨量也比較穩定。”
據王潤川介紹,印度國內光伏產能目前不到1吉瓦,而到今年其國內對光伏產品總需求量已達1.2吉瓦,美國第一太陽能公司(FirstSolar)和SunPower以及中國光伏企業都有一定的市場份額,位居出貨量前三位的國內光伏企業分別為尚德、阿特斯和中電。
與其地區市場不同,因為印度身處南亞大陸,氣候濕熱,因此雖然晶硅電池產品仍占據市場大頭,但薄膜電池因具有高溫效應及弱光性也占據了一定的份額,“所以FirstSolar介入得比較深。”
王潤川表示,由于人口眾多和經濟持續發展,導致電力供需矛盾突出,且印度電網老舊,集中大規模供電存在弊端,這就為發展分布式光伏系統提供了契機,光伏產品市場銷售空間由此變大。
據王潤川介紹,出于國家能源戰略安全等因素考慮,印度也制定了宏大的太陽能發展計劃,分為兩個層次。
一是中央層面,即所謂的“尼赫魯國家太陽能計劃”,其對太陽能發電成本水平等指標做了規定并有著嚴格的本土化要求,“按照規定,從2012年起,發電項目所使用的電池片應全部來自印度國內,但是因為本土產能有限,這個要求根本就沒真正執行過。”
二是地方層面,即各個邦都有自己的太陽能發展計劃,其對項目所用電池片沒有強制本土化要求,這也為進口產品留出了市場空間。
資料也顯示,印度政府曾提出到2013年光伏離網發電200兆瓦,并網發電2000兆瓦。對此,孟憲淦表示:“印度的發展有一個特點就是計劃很龐大,但往往因各種條件限制,導致實際效果相差太遠,做太陽能的水分也比較大。”
王潤川也表示,盡管有著宏偉計劃,目前印度光伏應用項目建設還面臨多重障礙,市場大規模開啟仍需時間,“主要是缺錢,印度經濟當前正值高通脹,利率很高,銀行沒錢,光伏發電項目融資很成問題,導致推進很慢。”
在這樣疲弱的金融環境下,很多美國光伏企業都是“帶著錢來到印度,當地政府給地給政策,自己搞投資。”而包括晶澳在內的一些國內企業當前則通過與項目開發商以及當地組件商合作以銷售產品為主。
除此之外,孟憲淦亦表示,由于受制于電網等老舊的電力基礎設施,印度發展大型地面光伏電站也面臨桎梏,市場空間有限。
但王潤川認為,印度作為迅速發展的經濟大國,其對電力需求將持續增長,光伏發電無疑成為重要選擇,市場空間仍會擴容,但需要時間。同時,出于戰略考量,政府將會鼓勵光伏制造本土化,由此加劇市場競爭。而一旦反傾銷立案“做實”,勢必將會給中國企業造成沖擊。
新興市場難當大任?
印度意欲發起反傾銷調查,其他新興市場國家是否會跟風?對此,王潤川表示,由于光伏涉及國家能源戰略,其他國家跟風也屬正常。在這個問題上,史利民表現得似乎也很淡然:“反正,我們平時跟其他新興市場國家的貿易爭端也不少,也不怕了。”
孟憲淦也表示,從我國光伏產品出口結構來看,新興市場國家即便都進行反傾銷,影響也極為有限:“目前歐美約占出口總量80%,國內市場占10%,算下來,新興市場也就占不到10%。”在他看來,目前光伏發電項目建設主要靠政府推動,“像非洲,南美一些國家,受制于不佳的經濟狀況,政府很難拿出巨資推動發展,市場潛力不大。”
對此,史利民也比較贊同:“新興市場會有增長,但沒有政府的強有力資金支持,也難成主流,難當大任。況且,南非等國還有苛刻的要求,對本土化率要求很高,這也給中國產品進入設置了障礙。”
孟憲淦指出,今后市場的重點仍然是國內,“能源短缺的總體形勢以及強勁的能源需求決定了,中國必然成為亞洲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光伏應用市場。”因此,中國光伏制造企業還是要將功夫放在國內市場,今后國際化之路還要走下去,但國內市場要占到50%以上的份額。
“只要有決心,國內光伏市場就會慢慢啟動起來。按照規劃,到2015年起碼有20吉瓦的市場空間,2020年將是50吉瓦。”孟憲淦判斷,從各方得到的信息顯示,決策層對以光伏等新能源產業為代表的第三次工業革命非常重視,將會加大對光伏的發展力度。
不過,王潤川依然看好海外新興市場。他認為,隨著光伏產品價格走低,在明后幾年,將有更多的國家進入平價上網時代,澳大利亞、巴西、泰國、馬來西亞等國的市場需求將逐漸釋放。即便是封閉性強的日本也將逐步打開局面。
“過去日本市場之所以難啃,主要原因在于當地以屋頂項目為主,普通消費者對光伏產品采購量少,只認昭和殼牌等日本本土品牌。”王潤川分析,但隨著日本可再生能源發電全額收購制度的出臺,一些大的財團加入到光伏發電項目建設大軍中,其采購量極為可觀,必然會將質優價廉的中國產品納入考慮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