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投行業“洗牌”苗頭乍現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伴隨著歐美經濟的疲弱及全球經濟不確定性的增加,國際投行巨頭在遭遇業績下滑后,紛紛謀求布局新興市場。同時,一些精品投行快速成長起來,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才。全球投行業似乎正顯現新一…
伴隨著歐美經濟的疲弱及全球經濟不確定性的增加,國際投行巨頭在遭遇業績下滑后,紛紛謀求布局新興市場。同時,一些精品投行快速成長起來,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才。全球投行業似乎正顯現新一輪的洗牌的苗頭。
與業務大而全的摩根士丹利和高盛等傳統投行相比,精品投行不僅規模小、員工少,并且所從事的業務也相對單一,通常以融資并購的咨詢服務為主,輔以承銷、發債、研究和交易等傳統投行業務中的一兩項。
“很多原本在大投行長期從事投行業務的人都開始轉向一些中小型投行,這些投行的薪酬模式和發展前景更具誘惑力。”一位在瑞銀投行部工作九年的投行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負債表上的“丑小鴨”
與金融危機前投行業務的光鮮亮麗形成鮮明對比,各大銀行的投行業務似乎都是負債表上的“丑小鴨”。
瑞銀5月2日公布的一季報顯示,一季度投行業務凈利潤為-3.736億瑞士法郎,與去年同期的8.34億相比下降145%,此也被認為是一季度瑞銀業績下滑近五成的罪魁禍首。法興銀行5月3日公布的一季報顯示,在大幅縮減開支之后,該行一季度企業和投行業務凈利潤同比下滑40.6%。瑞信投行同樣令人沮喪,一季度稅前利潤同比下滑32.9%。
與歐洲同行相比,美資投行日子稍好,下滑幅度在10個百分點以內。
摩根大通2012年第一季度投行業務凈營收73億美元,去年同期為82億美元,同比下滑9%左右,高盛的下滑幅度同樣是在9%,但值得注意的是承銷收入下降幅度高達30%。
與傳統的投行業務巨頭們業績表現欠佳相比,一些精品投行似乎日子卻不是那么難過。投行新秀富瑞金融集團的一季報顯示,一季度投行業務收入是2.86億美元,同比上漲20%。
“我比較看好這些規模相對比較小的精品投行,尤其是那些以并購業務為主的投行。”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金融系教授趙龍凱對本報記者表示,“而如高盛這樣的大投行,固定成本很高,在做一些相對較小的業務上沒有成本優勢。”
投行“裁員潮”起
受經濟大環境的影響,自今年年初以來,投行部開始頻現裁員潮。
瑞銀早在去年8月份就裁掉了投行部近1700名員工,法興銀行也已經裁減企業和投行業務的1580個崗位,瑞信全球投行業務相對好些,裁員200人。蘇格蘭皇家銀行則決定干脆出售其投行部。
早在去年3月份,高盛交易部門就裁員5%,今年3月份再次傳出裁員消息,不過具體數目尚不清楚。同樣,今年1月,摩根大通的資產及證券服務部門削減了約100人。在新一波裁員中,證券交易部門成為主要目標,約有5%的員工被裁。
美林美銀的裁員則是“一直都有人走”,而且已經將裁員觸角伸向了薪酬更高的董事總經理級別。年初的報道是將會在亞洲地區裁掉15名董事總經理,占整個亞洲區該級別總數的20%。
在這個投行巨頭紛紛裁員的時代,精品投行開始吸收越來越多的人才,“投行業務中最大的資產就是人力資源,這種人力資源再分配必將影響當前的投行領域的資源分配。”趙龍凱告訴本報記者。
轉戰新興市場
奧緯咨詢和摩根士丹利的一份報告顯示,目前亞洲占全球投行收入的份額僅為五分之一。由于歐美經濟疲軟,亞洲等新興市場自然成為投行業布局的新區域。
4月底,摩根大通任命杰夫·厄溫擔任其亞太區CEO,這或許預示摩根大通讓亞洲成為挑起全球投行業務重任的意圖。
同樣,高盛總裁兼COO加里·柯恩和CEO勞埃德·布蘭克費恩也于4月份造訪亞洲,與數家監管機構討論亞洲特別是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問題。
法興銀行和野村則將重點放在了美洲市場,“這并不意外,相反這是趁早布局的表現。”趙龍凱表示,“現在亞洲市場競爭已經相當激烈,主要是出于對中國經濟的信心,不過外界看法存在不一致,尤其是對中國經濟可持續性存在質疑,多區域布局也很正常,提前布局是贏得市場的最佳方法,下一步估計應該是非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