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步脫鉤IMF 東亞外匯儲備庫將擴容一倍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東亞金融合作將再邁一步。有亞洲貨幣基金組織雛形的東亞外匯儲備庫將再次迎來擴容,并提高去IMF化的資金比例,東亞自主性進一步提升。10+3宏觀經濟研究辦公室(ASEAN+3 Macroeconomic Rese…
東亞金融合作將再邁一步。有“亞洲貨幣基金組織”雛形的東亞外匯儲備庫將再次迎來擴容,并提高“去IMF”化的資金比例,東亞自主性進一步提升。
“10+3”宏觀經濟研究辦公室(ASEAN+3 Macroeconomic Research Office,AMRO)主任魏本華告訴《第一財經日報》,今年5月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舉行的“10+3”財長會上有望通過東亞外匯儲備庫擴容,擴容規模為從當前的1200億美元增加一倍,達到2400億美元。
另據本報了解,目前東亞儲備庫資金救助的啟動,與IMF條件性貸款掛鉤的比例高達80%,也就是說,東亞主導的資金比例只有20%,在今年5月的“10+3”財長會上,東亞主導的資金比例將提高到30%,規模達720億美元。
各國出資比例不變
東亞外匯儲備庫啟動于2000年5月的亞洲開發銀行年會。當時,對1997年東亞金融危機記憶猶新的東盟與中日韓三國對區域貨幣合作達成共識,并簽署了清邁倡議多邊化協議。
2005年5月,10+3財長會就強化清邁倡議達成共識,清邁倡議承諾的資金額度擴大一倍,與IMF的條件性貸款掛鉤的比例從90%下調為80%。
兩年后,2007年5月的10+3財長會決定,東亞外匯儲備庫的規模為800億美元。
2009年2月,10+3財長會公布了《亞洲經濟金融穩定行動計劃》,把規劃中的儲備庫的資金規模提高至1200億美元。
2010年3月,清邁倡議多邊化協議正式生效,12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庫亦隨之建立。
據了解,目前,各經濟體的出資規模為:日本384億美元,占比32%;中國384億美元,占比32%(其中,中國香港出資42億美元,占比3.5%);韓國192億美元,占比16%;東盟各國累計出資240億美元,占比20%。
這一出資比例是各方博弈的結果。在最初的方案里,日本、韓國、中國三方的比例大致為321,中國位居出資方第三位。后來中國提升了出資比例。而外匯儲備庫的規模擴容到2400億美元之后,各方的出資比例將保持不變。
維持出資比例不變,意味著中國與日本仍然將共同主導東亞外匯儲備庫。但有人士告訴本報,由于東盟出資部分是由日本貸款,日本的資金主導程度會更強一些。
獨立性增強
進一步“去IMF”化,減少與IMF貸款條件掛鉤的資金運用比例,意味著東亞外匯儲備庫的獨立性將增強。
在上世紀東亞金融危機期間日本提出建立“東亞貨幣基金組織”(AMF)時,時任美國財長魯賓強烈反對,當時魯賓提出的擔心即是這一資金將如何運用,東亞是否有能力運用這一資金。
“所以在2010年真正建立東亞外匯儲備庫時,談判的結果,還是資金運用要和IMF貸款條件掛鉤,而且掛鉤比例高達80%。現在不僅儲備庫規模進一步擴容,而且自主性比例進一步提高,那么自主性資金使用的決策機制將很快成為核心問題。”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東亞問題專家劉軍紅對本報指出。
目前由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原副局長魏本華執掌的AMRO,將發揮更核心的角色。AMRO成立于2010年,該機構的職能,一是研究評估區域經濟,二是明確東亞儲備庫資金的使用機制。
劉軍紅強調,未來東亞儲備庫自主資金的使用決策機制,將面臨兩個截然不同的選擇,一是類似IMF這種出資比例表決機制,誰出資比例高,誰擁有發言權、決定權、否決權;二是根據原來清邁倡議的框架,全員一致,一家一票,這對小的和出資比例小的經濟體有利。
“如果堅持類似IMF的出資比例表決權機制,就會有現行IMF表決機制的弊端在里面;如果推行成員經濟體一員一票,則是一種區別于IMF的突破,但又削弱了出資比例高的經濟體的控制權。”劉軍紅說,這也將牽扯到AMRO機構的功能、職能、權限、定位。
延伸閱讀
- 上一篇:共和黨提議美國應進行全面稅收改革 下一篇:希臘議會通過第二輪救助法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