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5月起“零核電”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雖是意料之中,但當2月才剛接受完心臟搭橋手術的明仁天皇真的出現在位于東京千代田區的國立劇場,參加由日本政府舉行的東日本大震災1周年追悼式時,會場中和電視機前的日本國民心中還是百感交…
雖是意料之中,但當2月才剛接受完心臟搭橋手術的明仁天皇真的出現在位于東京千代田區的國立劇場,參加由日本政府舉行的“東日本大震災1周年追悼式”時,會場中和電視機前的日本國民心中還是百感交集,他們不免回憶起2011年3月11日下午2點46分這個特殊的時刻,這個對許多日本人來說都是一個刻骨銘心的時刻。從這個時刻起,日本開始經歷了一場史上最為嚴重且復雜的災難。
日本總務省消防廳的最新報告顯示,去年的東日本大地震及地震引發的海嘯共造成16140人死亡、3123人失蹤,12余萬棟房屋遭到了徹底毀壞。
日本首相野田佳彥在昨日的追悼式中致辭,代表日本政府向國民立下三大誓言,強調將“早日完成災區復興”、“汲取傳遞震災教訓”、“不忘互助感謝之情”,并呼吁全體國民共同攜手,通過災后復興完成“日本再生”的歷史使命。
然而,野田在致辭中也坦承:“與核電站事故的戰斗仍沒有結束。”與此同時,在核危機陰影中孕育而生的“去核電化”工程,不僅會對日本的能源形勢產生深遠影響,也將對日本的經濟和民生造成巨大沖擊。
核電發電量將歸零
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的爆發,使得福島縣遭受了“滅頂之災”。雖然政府劃定了20公里范圍的警戒區,但在警戒區之外,還是有許多居民選擇了離開生活多年的家園。根據日本總務省的統計,2011年福島縣人口凈流出達31381人。
如何重建信心與信任,是核電站事故之后的日本所面臨的最嚴重挑戰。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曾于去年3月13日,即福島第一核電站一號反應堆發生氫氣爆炸翌日,來到東京品川區的入國管理局(下稱“入管局”)采訪,數千名在日本生活的外籍人士將入管局擠得水泄不通,他們都是去申請“再入國許可”,以便回國之后等日本情況有所好轉以后能再次回到日本。記者至今依然清晰記著人頭攢動的大廳反而安靜得可怕,所有人都注視著電視新聞畫面里福島核電站的最新消息。
當時,一名在日本生活了近20年的中國籍女士一邊打電話詢問著機票情況,一邊看著反復播放的核電站氫氣爆炸的畫面說:“怎么辦。吭趺崔k!”
旅日的外籍人士尚且如此,可以想象對于“逃無可逃“的日本國民來說,核電事故的陰霾將會有多嚴重,而這也是為何自去年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之后,日本國內每一座進入定期檢修的反應堆都沒有再次開啟的主要原因。
日本境內有17所核電站共計54座反應堆(還有一座用作研發試驗),目前仍在運行的僅有2座,核電發電量占日本發電總量的占比,也從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前的近30%一下降至4.3%,如果不出意外的話,4月底將面臨定期檢查的剩余兩座反應堆也不會被允許再次啟用,屆時日本核電發電量將歸零,而同時,火力發電所占的比率則超過了八成?梢哉f,日本的“去核電化”工程已經展開。
事實上,核電曾經被日本政府寄予很高的期望。根據經濟產業省2010年公布的“2030年度的目標電源計劃”,日本政府原計劃在2030年之前再新建14座反應堆,使核電發電量增長一倍至5366億千瓦,接近日本發電總量的近一半。而現在,這份計劃書已經形同一張廢紙。
能源危機多米諾骨牌
核電在日本遭受全面“封殺”,勢必將考驗日本今后的能源政策,并進一步對亞洲乃至世界的能源市場產生影響。根據經濟產業省8日發布的報告稱,為了用火力發電填補發電缺口,日本去年液化天然氣(LNG)的進口量比2010年猛增12.2%,達到7853萬噸,為歷史最高,而為此付出的約4.8萬億日元也使得日本時隔31年重現貿易赤字。
馬來西亞、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三國是日本最大的液化天然氣進口來源,占了進口總量的一半左右,但為了確保今后的穩定供應,日本還積極地在全球范圍內尋求其他進口源。
由于市場預見日本對液化天然氣等資源會有相當一段時期的高需求,因此也推動了相關資源價格的上漲,并且最終反映在了日本國內的電價上。據日本媒體報道,東京電力公司已經向日本政府申請將家庭用電的電價上漲10%,一旦申請獲批,將于今年7月開始實施,而企業用電的電價則在4月就將上漲17%,同時,天然氣的價格也將會有一定程度的上漲。
生活生產成本的上升,無疑會使得日本經濟進一步惡化。抵抗成本壓力能力較弱的勞動密集型企業早已開始轉戰海外,而被轉移出去的工作機會勢必會使得日本整體的就業情況更加糟糕。
對老百姓的生活來說,電價和天然氣價格的上漲無疑會壓縮他們的消費能力,為了不讓經濟陷入惡性循環,最好的方式應該是刺激消費。但不幸的是,野田內閣為了應對政府債務過高而努力尋求的解決方法,卻是提高消費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