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納德:中國不應該直接出手救歐洲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隨著二十國(G20)峰會臨近,與歐債危機同樣吸引眼球的是:中國是否應該出手救歐洲?又應當如何救? 昨天下午,美銀美林新興亞洲經濟部主管伯納德(TJ Bond)就此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隨著二十國(G20)峰會臨近,與歐債危機同樣吸引眼球的是:中國是否應該出手救歐洲?又應當如何救?
昨天下午,美銀美林新興亞洲經濟部主管伯納德(TJ Bond)就此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指出,他不認為中國應該直接出手注資歐洲,或者購買歐洲金融穩定基金(EFSF)債券,而是要在G20峰會上爭取能夠在IMF中通過更多注資來獲取更大的話語權。
“中國的經濟體量現在占到了全球經濟的15%,但是投票份額卻遠遠不及這個數字,這表明還有很大空間。”他說,“我一直認為,中國應該通過現有的渠道在G20中發揮更大的作用,而歐洲國家也應該允許中國發揮更大的作用。”
伯納德認為,隨著歐債危機的形勢發展,對于中國經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影響中國的出口,因為歐盟是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這也是中國近期出口增速下滑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歐洲的銀行目前需要去杠桿化,可能不再會向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國家貸款。“雖然中國在接受貸款方面,是一個開放性有限的市場,不會像韓國那樣受到的影響那么大,但是也會有影響的。”他說。
然而,更多地向IMF注資以獲得更大投票權的救助方法,可能會招致美國的反對。美銀美林全球利率及貨幣主管大衛·吳(David Woo)則進一步對本報記者表示,“中國已經說了,更愿意選擇直接將錢給予歐盟,而不是通過更多地向IMF注資來實現。如果中國這樣做了,或許美國也會樂意,因為如果中國果真通過更多地向IMF注資來救助歐洲,隨之而來的就是更多的投票權,這是奧巴馬政府最不愿意看到的。因為美國唯一能夠讓中國投票權保持不變的方法是,美國也通過向IMF注資來保持中國的投票權穩定,奧巴馬政府很難說服國會通過向IMF再次注資的決議。”
吳認為,中國已經持有非常多的歐債,如果能夠適當減持意大利國債,轉而更多地向EFSF投資,就能夠救助歐洲。現在G20的核心討論問題,其實不是中國是否缺乏歐元儲備,以至于不能向EFSF注資,而是中國是否愿意以合適的方式對歐洲提供“生命錢”,以及中國對于救助歐盟需要什么樣的要價和交換條件。
EFSF主管雷格林(Klaus Regling)上周五訪華時就表示,希望中國提供金融支持以幫助歐洲解決債務危機,并稱盡管短期不會迅速達成協議,但他相信中國政府將會繼續購買由該機構發行的債券。
“問題的核心在于歐盟是否能夠接受中國其他方面的交換條件,比如在世貿組織(WTO)的框架下,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或者是同意中國在歐洲投資一些戰略性產業。”吳表示。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