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參議院人民幣匯率法案今最終表決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今日,美國參議院將就《2011年貨幣匯率監督改革法案》(下稱《法案》)進行最終投票表決。這一法案目的在于迫使人民幣對美元加速升值,以助美國緩解與中國之間的貿易不平衡。
今日,美國參議院將就《2011年貨幣匯率監督改革法案》(下稱《法案》)進行最終投票表決。這一法案目的在于迫使人民幣對美元加速升值,以助美國緩解與中國之間的貿易不平衡。
10月3日,美參議院已以79比19的投票結果,程序性通過了法案的立項預案。法案規定,如果其主要貿易伙伴的匯率被認為受到低估,美國將對這些貿易伙伴實施懲罰性關稅。中方對這一法案表示反對。
美參議院通過法案的可能性有多大
一位中資券商宏觀經濟分析師昨日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這一法案的提出“醉翁之意不在酒”,主要是為了轉移美民眾對國內經濟的不滿,其政治意義大于經濟意義,最后通過的可能性并不大。
對外經貿大學中國國際貨幣研究中心主任孫華妤近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估計,美參議院今日通過法案的可能性約為40%,但最終形成法案的可能性更低,因為奧巴馬否決法案的概率很大。此前,美國總統奧巴馬曾指中國“操控匯率”,稱中國總是試圖讓貿易對自身有利;但對于法案本身,奧巴馬于本月6日表態稱:“我并不希望通過一個只有象征意義的法案,因為該法案可能得不到世貿組織的支持。”
中美之間的貿易不平衡是否由匯率所致
有業內專家表示,貿易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全球產業的結構和分工體系。
在產業結構方面,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學部委員李揚近日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論壇(2011)上表示,作為全球經濟體的“核心”,發達經濟體主要集中于發展高端制造業、高附加值的服務業特別是金融業,同時致力于“制造”并向其他國家輸出各類“規則”、“標準”和“秩序”;而處在“外圍”的廣大新興經濟體則主要依賴低廉的勞動成本,以資源浪費環境破壞為代價,從事傳統制造業。
經濟評論人譚浩俊近日發文稱,中美貿易不平衡不是中國單方造成的,也不是由匯率造成的,而是全球產業分工和結構調整的必然結果。其中,發達國家對本國高端技術和高端設備等的出口嚴加限制,致使其出口量很難上去。
現有因素是否能支持人民幣大幅升值
蘇格蘭皇家銀行近日發布報告稱,目前支持人民幣進一步大幅升值的因素已經大大減弱。該銀行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崔歷表示,有三大因素使人民幣升值動力下降。
首先,中國的對外順差已經大幅下降,按美元口徑計算的貿易盈余目前比2008年頂峰時下降45%,今年上半年貿易盈余在GDP中占比不足2%,而上次出現這一水平是在約9年前。
其次,國內因素正在迫使人民幣實際匯率出現調整。國際清算銀行估計目前的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比2007年底時高大約12%,這已是除巴西和印尼外新興國家中升值最快的。崔歷指出,雖然外部需求仍然疲軟,但由于國內價格的上漲向國際市場傳導,出口價格正在上升。
最后,崔歷還強調了中國凈國際投資頭寸的回落。過去3年凈國際投資頭寸占GDP的比重一直小幅下降,而最近中國外匯儲備的增加日益靠資本流動推動,而不是經常賬戶盈余推動。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10月3日,美參議院已以79比19的投票結果,程序性通過了法案的立項預案。法案規定,如果其主要貿易伙伴的匯率被認為受到低估,美國將對這些貿易伙伴實施懲罰性關稅。中方對這一法案表示反對。
美參議院通過法案的可能性有多大
一位中資券商宏觀經濟分析師昨日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這一法案的提出“醉翁之意不在酒”,主要是為了轉移美民眾對國內經濟的不滿,其政治意義大于經濟意義,最后通過的可能性并不大。
對外經貿大學中國國際貨幣研究中心主任孫華妤近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估計,美參議院今日通過法案的可能性約為40%,但最終形成法案的可能性更低,因為奧巴馬否決法案的概率很大。此前,美國總統奧巴馬曾指中國“操控匯率”,稱中國總是試圖讓貿易對自身有利;但對于法案本身,奧巴馬于本月6日表態稱:“我并不希望通過一個只有象征意義的法案,因為該法案可能得不到世貿組織的支持。”
中美之間的貿易不平衡是否由匯率所致
有業內專家表示,貿易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全球產業的結構和分工體系。
在產業結構方面,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學部委員李揚近日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論壇(2011)上表示,作為全球經濟體的“核心”,發達經濟體主要集中于發展高端制造業、高附加值的服務業特別是金融業,同時致力于“制造”并向其他國家輸出各類“規則”、“標準”和“秩序”;而處在“外圍”的廣大新興經濟體則主要依賴低廉的勞動成本,以資源浪費環境破壞為代價,從事傳統制造業。
經濟評論人譚浩俊近日發文稱,中美貿易不平衡不是中國單方造成的,也不是由匯率造成的,而是全球產業分工和結構調整的必然結果。其中,發達國家對本國高端技術和高端設備等的出口嚴加限制,致使其出口量很難上去。
現有因素是否能支持人民幣大幅升值
蘇格蘭皇家銀行近日發布報告稱,目前支持人民幣進一步大幅升值的因素已經大大減弱。該銀行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崔歷表示,有三大因素使人民幣升值動力下降。
首先,中國的對外順差已經大幅下降,按美元口徑計算的貿易盈余目前比2008年頂峰時下降45%,今年上半年貿易盈余在GDP中占比不足2%,而上次出現這一水平是在約9年前。
其次,國內因素正在迫使人民幣實際匯率出現調整。國際清算銀行估計目前的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比2007年底時高大約12%,這已是除巴西和印尼外新興國家中升值最快的。崔歷指出,雖然外部需求仍然疲軟,但由于國內價格的上漲向國際市場傳導,出口價格正在上升。
最后,崔歷還強調了中國凈國際投資頭寸的回落。過去3年凈國際投資頭寸占GDP的比重一直小幅下降,而最近中國外匯儲備的增加日益靠資本流動推動,而不是經常賬戶盈余推動。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