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鷹鴿兩派激辯中國投資掛鉤論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6月21日,在前美國駐華大使芮效儉的主持下,美國鷹派和鴿派的意見領袖就“美國是否應向中國對外直接投資(FDI)大開方便之門”展開激烈辯論。 鷹、鴿之間的最大分歧在于,美國對中國FDI的態度…
6月21日,在前美國駐華大使芮效儉的主持下,美國鷹派和鴿派的意見領袖就“美國是否應向中國對外直接投資(FDI)大開方便之門”展開激烈辯論。
鷹、鴿之間的最大分歧在于,美國對中國FDI的態度,是否應該與美國其他對華訴求相掛鉤。
作為鴿派代表,紐約咨詢機構Rhodium Group創始人丹尼爾·羅森認為,美國應該歡迎中國投資,利用中國投資創造就業,美國對中國FDI的態度不應該與美國其他對中國的訴求掛鉤。
美國傳統基金會的中國研究專家史劍道(Derek Scissors)是鷹派的代表,他堅持認為美國不能輕易放松對中國FDI的限制,要以此作為談判工具,來謀求中國在資本賬戶開放、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的合作。
丹尼爾·羅森曾擔任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高級顧問,而史劍道從1999年就開始跟蹤中國對外投資,多次出席美國國會針對中國的聽證會。目前二人都針對中國對外投資發布研究報告,是美國這一領域最有影響力的意見領袖。
中美FDI“風水輪流轉”
30多年前,芮效儉全程參與中美建交談判,中國向美國打開國門之后,美國資本迅速涌向中國,中國很快成為全球第一大FDI流入國。
而今天,在中美FDI流動上芮效儉見識到了“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句中國諺語。根據中國商務部數據顯示,中國對外FDI從2003年開始飛速增長,其中非金融類FDI從當年的28.5億美元飆升至2010年的590億美元,8年間翻了超過20倍。中國商務部投資促進事務局局長劉作章最近甚至預測,未來幾年中國對外FDI將突破1000億美元,中國有望成為FDI凈輸出國。
根據中國商務部數據,到2009年底,中國對美國直接投資存量已達33.38億美元,美國已成為中國第六大FDI輸出目的國,剔除香港、開曼群島等“資金中轉站”,美國吸收中國FDI規模僅次于澳大利亞。
丹尼爾·羅森的研究表明,美國50個州中至少有35個已吸引了中國投資,創造了上萬個就業機會。2010年中國對美投資就超過50億美元。他還預測,中國對外FDI將在未來10年內達到1萬億-2萬億美元,而美國能夠吸引到數千億美元的中國投資,創造70萬就業崗位。
基于這一期待,丹尼爾·羅森呼吁美國盡快放松對中國投資的限制。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中東石油美元和日本投資大量涌入美國也曾引起恐慌,但事實證明這些投資并未產生嚴重問題,羅森認為美國的外國投資審查體系有足夠的能力來應對伴隨中國投資而產生的各種挑戰。
丹尼爾·羅森說,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IFUS)的審查僅僅是一個開端,中國投資進入美國之后,還將面臨美國相關法律的監管,確保美國利益不會受損。
美國偏愛“國家安全”模糊定義
目前鴿派和鷹派哪方對白宮和美國國會影響力更勝一籌?
對于本報記者的質疑,羅森說,他相信自福特政府以來白宮就一直奉行市場開放的理念,因為美國是全球第一大FDI輸出國,市場開放符合美國的利益。
不過他也警告:如果鷹派的觀點更有影響力,中國企業家們得更加擔憂。因為他們耗費大量時間和金錢達成的投資項目,卻可能突然因為“威脅美國國家安全”而落空,而這實際上是因為美國政府要保護可口可樂、GE等美國企業在華利益而玩出的政治游戲。
而史劍道則表示,美國國會更加認可他所代表的鷹派觀點,是因為國會一直在強調要在與中國的談判中取得回報。
目前CIFUS負責評估涉及“國家安全”的外資并購,但“國家安全”的定義過于寬泛,多名中國企業家都曾向本報表示對投資美國遭遇審查非常擔憂,期望美國出臺明確的審查標準。
華為今年試圖收購3Leaf部分資產,這個交易金額200萬美元、僅涉及十多個員工的收購項目卻被CIFUS以威脅“國家安全”的理由阻止。這為很多中國企業敲響了警鐘。史劍道承認,2009-2010年中國對美投資增長迅速,但今年的增長趨勢卻因這一事件而產生波折。
但史劍道對本報表示,美國政府就喜歡這種模糊性,不會對“國家安全”的定義和范圍作出具體解釋。即便一些政府官員與國會意見相左,贊同優待中國FDI,也更愿意利用“國家安全”的模糊定義在中美之間進行的其他談判上取得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