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息聲不斷 全球性通脹再度來襲?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根據瑞銀財富管理研究部發布的最新報告,雖然目前在全球范圍內只有新興市場物價出現較明顯攀升,但從2013年起,全球性的通脹威脅可能卷土重來,其主要是由金融危機期間中央銀行增加貨幣供應所…
根據瑞銀財富管理研究部發布的最新報告,雖然目前在全球范圍內只有新興市場物價出現較明顯攀升,但從2013年起,全球性的通脹威脅可能卷土重來,其主要是由金融危機期間中央銀行增加貨幣供應所導致。
剛剛結束一輪央行議息會議,歐洲、英國、新西蘭、印度以及澳大利亞央行宣布維持利率不變,而巴西、波蘭及韓國央行則再次宣布加息。
為應對日益嚴峻的通脹問題,新興經濟體紛紛加入到了加息的陣營當中。而面對復雜的內外環境,發達國家則有更多的考慮。
發達國家:加息“兩難”
瑞銀報告指出,隨著美國的借貸活動增加,經濟逐漸呈現可持續增長,并創造新的就業機會,美國的價格水平將再起,并對全球產生影響。
對此,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場研究室主任曹紅輝表示,“一方面,美聯儲投放的美元被其他國家作為儲備貨幣吸收;另一方面,美國經濟復蘇還很脆弱,還沒有形成強有力的購買力來推動價格的上漲,短期沒有明顯通脹跡象。”美聯儲主席伯南克上周也曾暗示,利率水平將繼續維持在記錄低位,以促進經濟增長。
因過去半年國內經濟并無明顯好轉,英國央行上周也表示將繼續維持利率不變。市場對英國加息的預期由10月之前推遲到四季度,甚至明年。而4月英國通脹已達4.5%,遠超英國央行通脹目標。
歐元區情況則更為復雜。
7月,歐洲債務危機可能依然存在,而德法等國通脹壓力可能會更加明顯。因此曹紅輝認為,歐央行加息與否的兩難仍會存在。
盡管歐央行行長曾暗示加息,但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金融研究中心秘書長張明指出,歐洲央行還沒有到頻繁快速加息的周期,如果一定要加也只是象征性的。歐洲央行要加息必須先考慮兩個問題,一方面是安撫核心國家,因其通脹壓力已經顯現,而另一方面,頻繁過快加息會加重外圍國家的債務負擔。
德國財長朔伊布勒周一表示,德國物價有明確上漲趨勢,但不存在引發通脹危險的理由。
新興市場:持續加息通脹依然
今年以來,巴西、印度、菲律賓等國已數次加息。這些國家希望通過加息來緩解通脹的愿望之迫切可見一斑,而通脹依然高企,似乎加息效果并不明顯。
菲律賓央行副行長周一表示,全年通脹目標將保持在3%~5%。菲律賓央行行長近日暗示將再次加息以控制通脹。今年來菲律賓已兩度加息。
張明指出,目前大部分新興市場國家為輸入型通脹,僅僅通過加息來控制,其實并不是對癥下藥。
“假定能源等大宗商品價格是新興市場國家不能控制的,要應對這樣的輸入型通脹,需要通過加息以及升值這樣的組合拳形式。”張明表示。
但是,目前大多數國家僅推出加息一拳。由于貨幣升值會影響出口,進而影響經濟增速,各國政府既希望保持增長,又希望將通脹水平控制在可承受范圍內,因此在貨幣升值政策面前駐足不前,這也是通脹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曹紅輝也認為,“目前看來通脹壓力大過增長。新興市場還有進一步緊縮空間,央行需要在經濟增長及通脹之間做出選擇。”
由于發達國家寬松的貨幣政策會使大宗商品,如原油、金屬等價格走高,這將進一步加劇這種輸入型通脹。
而談到這種通脹何時能被控制住,張明表示,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何時回落是關鍵。“這又要看供求及流動性,從供求來看,新興市場國家需求依然強勁,但發達國家需求依然疲軟。從流動性來看,如果發達國家依然維持寬松的貨幣政策,那么即使能源價格從高位回落,將依然會在比較高的位置上窄幅震蕩。”因此,張明認為,短期內,新興市場通脹壓力不會消失。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剛剛結束一輪央行議息會議,歐洲、英國、新西蘭、印度以及澳大利亞央行宣布維持利率不變,而巴西、波蘭及韓國央行則再次宣布加息。
為應對日益嚴峻的通脹問題,新興經濟體紛紛加入到了加息的陣營當中。而面對復雜的內外環境,發達國家則有更多的考慮。
發達國家:加息“兩難”
瑞銀報告指出,隨著美國的借貸活動增加,經濟逐漸呈現可持續增長,并創造新的就業機會,美國的價格水平將再起,并對全球產生影響。
對此,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場研究室主任曹紅輝表示,“一方面,美聯儲投放的美元被其他國家作為儲備貨幣吸收;另一方面,美國經濟復蘇還很脆弱,還沒有形成強有力的購買力來推動價格的上漲,短期沒有明顯通脹跡象。”美聯儲主席伯南克上周也曾暗示,利率水平將繼續維持在記錄低位,以促進經濟增長。
因過去半年國內經濟并無明顯好轉,英國央行上周也表示將繼續維持利率不變。市場對英國加息的預期由10月之前推遲到四季度,甚至明年。而4月英國通脹已達4.5%,遠超英國央行通脹目標。
歐元區情況則更為復雜。
7月,歐洲債務危機可能依然存在,而德法等國通脹壓力可能會更加明顯。因此曹紅輝認為,歐央行加息與否的兩難仍會存在。
盡管歐央行行長曾暗示加息,但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金融研究中心秘書長張明指出,歐洲央行還沒有到頻繁快速加息的周期,如果一定要加也只是象征性的。歐洲央行要加息必須先考慮兩個問題,一方面是安撫核心國家,因其通脹壓力已經顯現,而另一方面,頻繁過快加息會加重外圍國家的債務負擔。
德國財長朔伊布勒周一表示,德國物價有明確上漲趨勢,但不存在引發通脹危險的理由。
新興市場:持續加息通脹依然
今年以來,巴西、印度、菲律賓等國已數次加息。這些國家希望通過加息來緩解通脹的愿望之迫切可見一斑,而通脹依然高企,似乎加息效果并不明顯。
菲律賓央行副行長周一表示,全年通脹目標將保持在3%~5%。菲律賓央行行長近日暗示將再次加息以控制通脹。今年來菲律賓已兩度加息。
張明指出,目前大部分新興市場國家為輸入型通脹,僅僅通過加息來控制,其實并不是對癥下藥。
“假定能源等大宗商品價格是新興市場國家不能控制的,要應對這樣的輸入型通脹,需要通過加息以及升值這樣的組合拳形式。”張明表示。
但是,目前大多數國家僅推出加息一拳。由于貨幣升值會影響出口,進而影響經濟增速,各國政府既希望保持增長,又希望將通脹水平控制在可承受范圍內,因此在貨幣升值政策面前駐足不前,這也是通脹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曹紅輝也認為,“目前看來通脹壓力大過增長。新興市場還有進一步緊縮空間,央行需要在經濟增長及通脹之間做出選擇。”
由于發達國家寬松的貨幣政策會使大宗商品,如原油、金屬等價格走高,這將進一步加劇這種輸入型通脹。
而談到這種通脹何時能被控制住,張明表示,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何時回落是關鍵。“這又要看供求及流動性,從供求來看,新興市場國家需求依然強勁,但發達國家需求依然疲軟。從流動性來看,如果發達國家依然維持寬松的貨幣政策,那么即使能源價格從高位回落,將依然會在比較高的位置上窄幅震蕩。”因此,張明認為,短期內,新興市場通脹壓力不會消失。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