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天淮安項目:加快技術創新步伐 注入“源頭活水”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專利是衡量企業技術競爭力的關鍵所在,隨著中天淮安項目百日攻堅的深入推進,專利和成果申報轉化工作逐步提上日程。以科技創新為支撐的創新工藝、先進裝備、智能制造,正如中天淮安項目的三駕…
專利是衡量企業技術競爭力的關鍵所在,隨著中天淮安項目百日攻堅的深入推進,專利和成果申報轉化工作逐步提上日程。
以科技創新為支撐的創新工藝、先進裝備、智能制造,正如中天淮安項目的“三駕馬車”,成為項目建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推手,為項目一廠建成投產夯實有力基礎。
01、生產工藝組:向精益化與高效化邁進
對鋼簾線生產工藝來說,最大限度預防或消除產品缺陷、讓工藝流程實現精益化,是研發的一個重要方向。而面對成本上漲、市場競爭等不利影響,生產工藝的高效化能夠有效提升產線綜合效能,進而增強產品綜合競爭力。
圍繞工藝精益化和高效化目標,目前,生產工藝組已經研發并申報“用于消除鋼簾線應力的校直器前自動張力控制裝置和應用方法”“新型計米輪”“用于橡膠增強的鎢簾線”“自動金屬繩起鼓檢測裝置”4項專利。
據悉,工藝的精益化主要體現在計量部件,新型計米輪的成功應用,即使是在鋼絲發生輕微橫向位移時,也能始終保持在過線輪平面上運轉,確保計米精度更精確、更穩定。
在工藝高效化方面,針對傳統產線對簾線起鼓的虛捻器轉速的監控和調整范圍存在定義不清、調節能力有限、費時費工等問題,生產工藝組開發了自動金屬繩起鼓檢測裝置。該裝置自動化程度高,可自動讀取測量結果以提高測量精度,達到單日測樣量提升、人工操作強度降低、測試耗材成本下降等效用,提高現場大量取樣測試的可行性。
02、裝備技術組:從細節入手 向實處著力
項目籌建階段,設備前期的設計選型和安裝調試是一項極為重要的工作,且在未來生產工藝中,具有點多、線長、面廣的深遠影響。圍繞高標準打造全球超高強精品鋼簾線示范工程、“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行業標桿的目標,中天淮安項目對鋼簾線傳統產線設備進行技術升級勢在必行。
今年以來,裝備技術組著眼于智能化產線構建要求(空間維度上需要人機分離、信息傳輸上需要人機協同的概念變革),對項目未來所用設備提前開展整體技術改造和局部研發創新,先后成功開發“用于機器人自動下盤的緊湊型濕拉裝置”“新型合金鋼絲收線工字輪”“超細金屬線材扭轉測試儀器”“鋼簾線自動扭轉控制系統”“鋼絲在線酸洗漂洗吸氣裝置”5項先進裝置。
其中,緊湊型濕拉裝置主要用于六軸機器人的自動下盤操作,該裝置的支柱可沿其軸線轉動,能同時安裝放線工字輪和備用工字輪,讓崗位工與機器人之間的工序操作順暢銜接、互不干擾,徹底消除放線放空造成的設備停車問題。目前,該項裝置申報的專利已得到受理,其余4項裝置正加快申報專利。
03、智能制造組:原料空中運 產品智能行
集團執行董事、副總裁、項目總指揮周國全指出,中天淮安項目要真正做到“原料空中運,產品智能行”,從原材料盤條到成品發貨要實現全流程自動化、智能化、信息化管控。這離不開智能制造領域的研發和綜合利用。
目前,智能制造組積極推進全流程智能管控,替代部分人工操作的“穿針引線”繁瑣作業,有望破解傳統產線設備離散、人機交互不暢、物料交叉等行業難題。
近期,智能制造組與行業合作伙伴成功完成濕拉機器人自動上下盤的測試工作,將于新產線正式投用。依托該裝置,智能制造組將申請“機器人輪胎鋼簾線繞線工字輪自動打結”“上下料裝置及方法和輪胎鋼簾線工字輪自動上下料輔助伸縮機構”2項實用新型專利。
據悉,新的伸縮機構和工字輪自動打結方法將打破傳統濕拉工序中需要人工上下盤打結的固有慣例,驗證了自動打死結的可行性,確保設備在上下盤過程中不停車,進而提高運行效率,為后期產線實現長距離滾筒輸送簾線物料提供了更智能、更可靠的解決方案。
本月,中天淮安項目還將牽頭召開研討會,針對項目一廠建設中的研發進行整體布局。常務副總指揮盛榮生表示,中天淮安項目將深入貫徹集團部署要求,充分發揮主體創新作用,加快推進專利申報等工作,全力打造全球一流的數字化燈塔工廠,為鋼簾線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多的“中天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