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鐵礦石終于出海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中信泰富對澳洲鐵礦的投資,真實價值很難用賬面盈虧判定! v時7年,耗資百億,中澳SINO鐵礦項目終獲首批鐵礦石產出,令當事公司與市場都興奮不已! 12月2日上午,一向以低調著稱的中…
中信泰富對澳洲鐵礦的投資,真實價值很難用賬面盈虧判定。
歷時7年,耗資百億,中澳SINO鐵礦項目終獲首批鐵礦石產出,令當事公司與市場都興奮不已。
12月2日上午,一向以低調著稱的中信集團董事長常振明出現在西澳大利亞州普雷斯頓海角港上,帶著一眾手下,會同澳洲當地政商界要人,為“中澳SINO鐵礦項目”(后簡稱“中澳項目”)生產的首船成品礦的付運,舉行了一場很有中國特色、熱鬧非凡的啟動送行儀式。
此前一日,中信集團的港股上市公司中信泰富更是召開臨時股東大會,宣布此項目首條生產線開始產出鐵礦石產品。該項利好影響中信泰富股價一改之前很長一段時間低迷的頹勢,持續4日走出了連陽行情,大有揚眉吐氣之感—即便這一船鐵礦石載量僅為4萬噸,與中國全年11.4萬億噸鐵礦石的需求量相比,可謂九牛之一毛。
中澳項目是澳大利亞最大的磁鐵礦開發項目,由中信泰富2006年自澳大利亞億萬富豪克萊夫·帕爾默(ClivePalmer)手中購得,目前由中信泰富澳大利亞子公司中信泰富礦業進行開發,中信泰富目前擁有其20億噸礦產的開采權,并有權認購額外40億噸的開采權。
中信泰富稱,對于第一單與第二條生產線的年設計產量為400萬噸鐵精粉。全部六條線投產后,中澳SINO鐵礦預計每年或可生產2400萬噸鐵精粉。但目前看來,能夠正常生產運行的生產線僅有第一條,中信泰富總裁張極井12月1日也證實,該項目的第二條生產線仍在調試階段,需要經過一段時間后才可以正式投入營運,且第二條生產線的每噸生產成本會較高,公司可能會出售非核心資產來支持項目運營。
在探討該項目變化對于中信泰富公司的資產影響是好是壞這一問題上,各機構看法呈現兩極分化?春谜,如美銀美林認為,短期看來,該項目整體進度符合該行預期的時間表,他們預期此項目首批的第一及第二條生產線在明年首季,可達到滿負荷生產,而第三到第六條生產線應可于2015年底開始營運;長期來看,該項目為全球最大的磁鐵礦項目,年產能達2400萬噸,礦場使用壽命超過30年,可確保向中信泰富及其他中國生產商的特鋼廠提供穩定及優質的鐵礦石。而看衰者,如高盛則指出,該項目當中,精礦粉出口仍需獲澳洲政府審批,又已臨近年底,今年實際出口量將十分有限;而該項目未來生產線擴張成本開支或將增加,會進一步壓縮公司所獲回報;另外,鐵礦石價格目前仍有下降空間,在一定時間內也會影響到投資收益。
實際上,中澳項目給中信泰富公司帶來的資金壓力不單將出現在未來,相較之下,“舊賬本”似乎更為觸目驚心。
自中信泰富2006年購得該項目,它就一直是個“賠本買賣”,至今從未給該公司帶來過任何利益,反而需要不停借債、募資,投入大筆資金保障開發運行。2006年接手時,中信泰富對于此項目的成本預算33.19億美元,計劃投產時間定于2009年7月。然而拖到4年后的現在,他們才獲得第一船產出礦石,累計耗資卻已近100億美元。對于推遲項目的原因,中信泰富曾多次發公告稱,中澳鐵礦項目工程規模之巨大、系統之復雜遠遠超出最初的預期。另外,在過去幾年里,澳大利亞的絕大多數鐵礦項目建設成本也大幅增加,除了人力與設備的成本飆升外,澳大利亞政府2012年開始征收的資源租賃稅,也進一步地加大了中澳鐵礦的債務壓力。
除了項目開發方面的問題外,2012年開始,中信泰富還與當初的賣家產生了交易糾紛。因為未能收取到專利費,克萊夫·帕爾默(ClivePalmer)旗下的Mineralogy公司向西澳法院提起訴訟。擁有租賃權的Mineralogy公司認為,依據采礦權協議中的一項條款,中信泰富一旦開始取礦,就必須支付2008年以來開采的使用權費,否則,就應終止其采礦權與場地租用協議。但是,中信泰富方面的理解卻是,權利金的起始計算時間應該是礦石經過粗碎后才要支付,即要等礦山開始出產鐵精礦之后。西澳法院今年5月判定中信泰富敗訴,按照此前的預估,中信泰富在2013年底又將新增約15.2億港元與Mineralogy公司法律訴訟有關的債務。而后,克萊夫·帕爾默(ClivePalmer)雖然“見好就收”地收回了此前氣勢洶洶“要求中信泰富離開他的礦區”的上訴,但仍有業內人士認為,訴訟的失利令中信泰富失去了在該項目上的部分主動權。
因為是中資企業在海外礦業領域中最大的投資項目,也是在澳大利亞資源領域為數不多的100%股權項目,中澳項目曾被賦予事關中國在鐵礦石上話語權的重大意義。但由于一直問題纏身,現在看來這個常振明口中“全中國都在看”的重點項目,似乎更像是反面典型,凸顯出中國企業在尋求海外擴張時遇到的風險與問題。
安永全球礦業和金屬業主管合伙人MikeElliott向《財經天下》周刊分析稱,全球性技能短缺、資本配置、基礎設施接入、資本項目執行、成本管理以及供應中斷等六項限制因素,在礦業和金屬業公司的商業風險中一直占據主導地位。而中澳項目在這六方面可謂無一不占:技術工藝提升靠中國中冶(601618,股吧)效率不高,請“外援”則代價太大;資本調配難言合理,否則也不會官司纏身;基礎設施接入,如港口控制權基本沒有,運輸價格仍由澳方控制;成本管理仍舊無力,“負債”度日仍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監管方面危機潛伏,供應中斷也并非天方夜譚。
而且,目前中澳項目即便有所產出,也難言一步踏入好時光。隨著中國經濟和鋼鐵需求的降速,多數分析師都認為鐵礦石價格將在2014年年中迎來一波下行走勢。近幾個月以來,鐵礦石價格一直位于每噸130至140美元區間內,而摩根士丹利對2014年及2015年鐵礦石均價預估則分別是每噸117美元和114美元。中信泰富雖從未向外界披露過中澳項目的噸成本核算,但依照當地同業者與分析師的測算,這一數目不會低于每噸80美元,與澳洲當地生產商每噸30美元到40美元的開發成本相比毫無競爭力,就算是僅對接供應國內,利潤空間也小得可憐。
圖釋:對鐵礦石的戰略性投資,往往跨幾個經濟周期,這讓其投資的真實價值很難判斷。
中國企業海外找礦多“折戟”
2009年6月,本可能成為中國海外最大并購案的中鋁集團與力拓的收購交易終止。
2010年6月,紫金礦業終止了對澳大利亞IndophilResourcesNL的股權收購。
2011年4月,五礦資源有限公司擬收購的澳洲銅礦商EquinoxMinerals被全球最大的金礦商巴里克奪走。
2012年9月,由于難以獲得蒙古國相關監管方的批準,中國鋁業股份有限公司徹底終止了對南戈壁資源有限公司的要約收購。
2013年1月,全球最大的金礦商巴里克終止了中國黃金集團對其旗下非洲公司部分股權的收購交易。
2013年4月,漢龍集團與澳洲鐵礦企業Sundance高達14億澳元的收購案終止。
延伸閱讀
- 上一篇:鋼鐵行業治霾 政府企業角力 下一篇:煤價市場化取得實質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