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疲軟,我國煉油企業面臨新挑戰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長期以來由于政府對成品油價格的宏觀調控,中國兩大國營煉油企業中石油和中石化的利潤一直較低,現在它們又面臨一個新的挑戰即國內需求下降拖累了產品的銷量。 下游產業的利潤從去年開始…
長期以來由于政府對成品油價格的宏觀調控,中國兩大國營煉油企業中石油和中石化的利潤一直較低,現在它們又面臨一個新的挑戰即國內需求下降拖累了產品的銷量。
下游產業的利潤從去年開始有了顯著提升,這主要是由于國家發改委更加及時地調整國內零售成品油價格(與國際油價聯動更加緊密)和原油價格相對較低兩方面的緣故。
自三月份引入新定價機制以來,國內成品油價格緊密追隨著國際油價的變化,共進行了八次調價。截至發稿前,最近一次調價出現在8月31日,發改委當時將汽油和柴油的零售價格調高了近3%。
這與中國的主要進口油品——布倫特原油、俄羅斯ESPO和中東迪拜及阿曼原油的滾動均價變化情況一致——據普氏能源資訊測算,這些油品的價格在7月末上漲的基礎上又上升了3.1%。汽油基準價格現在約為8,705元/噸,柴油價格為7,870元/噸,均相當于約4美元/加侖。
但煉廠面臨著更大的困難,由于中國經濟增長緩慢,其中上半年的基本消費增長有所放緩。據普氏能源資訊測算,中國的表觀石油需求在今年頭七個月同比上升了4.2%至平均986萬桶/天(該數字未考慮國內市場成品油庫存增加的可能性)。煉廠指出,其中占中國成品油需求最大一部分的柴油的需求較弱。
中石化作為更大的煉油企業,其已安裝的原油蒸餾裝置產能在去年為524萬桶/天,今年上半年的煉廠加工量同比上升了5.2%至469萬桶/天。中石化煉油業務在上半年實現了2.13億元經營利潤,而2012年上半年為虧損185億元。在第二季度出現了20億元的經營虧損,而第一季度獲得了22億元的經營利潤。
對此,伯恩斯坦研究公司稱,中石化的下游業務繼續受到“中國經濟環境疲軟的負面影響,”且該公司的煉油和石化業務“均僅達到了盈虧平衡點”。中石化稱,其主要成品油的平均實際價格有所下降,柴油價格同比下滑4.1%至7,031元/噸,煤油價格同比下降5.4%至6,195元/噸,汽油價格同比下滑3.3%至8,450元/噸。
摩根士丹利在一份報告中表示:“我們認為,其下游業務(二季度)的不良業績將極大降低投資者對于復蘇的預期。”
中國石油也面臨著相同的狀況。中國石油的原油加工量在今年上半年同比微升了約2%至276萬桶/天,而該公司2012年的已安裝原油蒸餾裝置產能為318萬桶/天。
中國石油表示,其煉油和化工產品業務在今年上半年出現了159億元的經營虧損,其煉油業務虧損78億元,同比下降66.7%。從季度環比來看,中國石油煉油業務第一季度經營虧損16億元,第二季度上升至虧損62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