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煤壓低國內電煤合同兌現率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業內人士稱,進口煤只能作為一個調節手段,大量涌入會嚴重影響到國內價格。 煤價根本談不攏,跟潞安簽的電煤合同只有部分簽了價格,很多還是落實不了,其他合同基本沒簽價格。一家湖南火…
“煤價根本談不攏,跟潞安簽的電煤合同只有部分簽了價格,很多還是落實不了,其他合同基本沒簽價格。”一家湖南火電企業負責人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沒敲定價格的合同只是一個形式,不作數。同時,公司簽訂的中長協合同也很少,只和有長期合作關系的煤企簽訂了一些中長協合同。
據他介紹,公司今年的電煤合同總量要低于去年。“南方部分省份確實是這樣,因為企業有部分煤炭需求來自于進口煤,跟國內的煤炭企業即使是簽了合同,這份沒有價格的合約也很難落實,有量等于沒量,也相當于沒簽。”一位不愿具名的電監會人士告訴記者。
同時,在他看來,進口煤的大量涌入已經嚴重影響到了國內煤炭的價格。“現在的狀況是大量買進國外的煤炭,企業對國內的電煤合同反而不是很在乎。”
合同僅有量等于沒量
一份沒有約定煤炭價格的電煤合約,在電力企業看來,跟空頭支票是一個概念。
“今年是電煤價格并軌后的第一年,煤炭企業、電力企業完全根據市場價約定價格,而對于2013年未來煤價的走勢判斷目前還難有定論,所以這個價格如何約定是個難題。”上述電企負責人表示,現在對煤炭的需求不確定,對于南方省份來說,參考去年的話,去年水情很好,今年隨著三峽也開始蓄水,水電發力應該不錯,所以對火電的需求就很難確定。
電煤合同又很難談攏價格,“跟潞安簽的合同也是沒有落實價格,不簽價格。按照以往重點合同煤簽訂的情況看,重點合同煤價格基本不變,有量有價的還不一定兌現,這種有量無價的合約就更不敢說一定能落實,基本上這個合同是沒用的。”
無價的合同雖然煤企、電企約定了量,但也意味著無量。
對于市場此前預計的長協合同將取代重點合同煤一說,上述電監會人士告訴記者,據他了解,雖然2013年煤炭產需銜接合同匯總已經結束,但是,煤炭企業與電力企業之間簽訂的長協合同占比很小。
“公司今年簽訂的長協合同量也很少,只和幾個一直保持長期合作關系的煤炭企業簽訂了。”上述電企負責人表示。
談到簽約價格,他告訴記者,肯定漲了,“我們簽的電煤合同價格每噸漲了50元左右。近期市場煤價比較低迷,一直在下跌,所以簽約價格也沒有漲很多,還是低于正常市場價的”。
進口煤拉低合同兌現率
對于沿江沿海部分省份來說,在煤炭供應方面,除了考慮國內的煤炭企業外,隨著進口煤炭價格的持續下跌,進口煤也成為他們考慮的主要方面。
“進口煤的優勢越來越明顯,不僅體現在價格上,而且質量也很好。國內煤炭從煤礦運到電廠,中間倒幾個彎,等拉到電廠了里頭會摻雜煤矸石等雜質,質量自然就下來了。”上述電廠負責人告訴記者,同時,像山西等地的煤炭拉到湖南,運力方面也很費錢。
的確,去年我國進口煤炭增幅很大。近日,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發出數據,2012年我國煤炭產量36.6億噸,比上年增長4%左右,增速同比回落4.7個百分點。全年進口煤炭2.89億噸,同比增長29.8%;出口926萬噸,同比下降36.8%;凈進口2.8億噸,同比增加7190萬噸,增長34.5%。
進口煤對國內市場的調節作用進一步增強。“盡管受國內外經濟形勢影響,去年我國煤炭產業多數指標出現下滑,但全行業總體上仍然保持緩中趨穩的運行態勢。”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姜智敏表示。
然而,進口煤同比大幅增長在上述電監會人士看來,已經遠遠超出了調節的作用,“現在,從秦皇島港、廣州港等進口的煤炭量很大,依我們國家現在的情況來看,還遠沒有必要大量用國外進口的煤炭,沒有必要像美國一樣大量買入,現在還不是學美國的時候。進口煤只能作為一個調節的手段,但不能作為主力,大量涌入會嚴重影響到國內煤炭的價格。”
進口煤大量涌入的同時就意味著國內的煤炭價格已經到頭了,不可能再向上走了,“事實也證明了確實是這樣,煤價連續下跌,整個2012年就沒有樂觀過,其實目前進口可以稍微緩一緩,等大的經濟形勢好一些了,再擴大進口量。否則,國內煤炭的價格很難回升。”
他認為,進口煤的大量涌入會嚴重降低電煤合同的兌現率。“現在的狀況是大量買進國外的煤炭,企業對國內的合同反而不是那么在乎,最近煤炭訂貨會上簽的合同,多數企業都認為,有量無價的合同很難作數。過去也是這樣,由于運輸等各種問題重點合同煤最后落實起來很困難,現在也是這樣,合同僅僅成了一個參考,并不能代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