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鋼廠闖出新生路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9月14日,陽光下的蕪湖新興鑄管三山新廠一片繁忙的生產建設景象,而這一切,是一家國有老企業在兼并重組后發生的脫胎換骨的變化。 從辦公樓推窗望去,大半個廠區盡收眼底,這是煉鋼車間,…
9月14日,陽光下的蕪湖新興鑄管三山新廠一片繁忙的生產建設景象,而這一切,是一家國有老企業在兼并重組后發生的脫胎換骨的變化。
從辦公樓推窗望去,大半個廠區盡收眼底,“這是煉鋼車間,那是1號焦爐、余熱發電機組、收塵設備,看見那些管道沒有?綠色的是供水、紅色的是蒸汽、藍色的是供氧……”介紹起正在建設的新廠區,毛斌如數家珍,一臉的興奮。
眼前的毛斌頭戴紅色安全帽,身著藍色工裝,胸前的共產黨員徽章格外醒目,他是蕪湖新興鑄管公司修建部安裝隊副隊長、支部書記。今年59歲的毛斌,原是蕪湖鋼鐵廠的一名員工,2003年,中央直屬特大型企業邯鄲新興鑄管集團兼并重組蕪湖鋼鐵廠,成立蕪湖新興鑄管公司,毛斌親眼目睹了企業10年來發生的巨大變化。 “重組前,蕪湖鋼鐵廠已瀕臨破產邊緣,只能生產‘鐵塊塊’,產品單一,年銷售收入只有3.8億元。那時我一個月工資不到一千元,現在我月收入能有6000元。 ”說起企業的發展,毛斌感慨萬分,“老企業重組后,職工一下有了盼頭,蕪湖新興鑄管幾乎創造了所有技改項目的國內建設速度——33天完成360立方米高爐大修,15天完成兩組燒結機改造。 2004年,我們僅用不到9個月時間就建成了世界上單體規模最大、技術含量最高、生產規格最齊全的50萬噸鑄管生產線,30%以上產品出口到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 ”
“走,我帶你看看新廠區。”毛斌遞給記者一頂安全帽。新廠區是新興鑄管公司于2009年11月開工建設,計劃投資80億元。行走在新廠區,處處是緊張忙碌的建設場景,煉鐵車間內,機器轟鳴,一爐爐鐵水映紅了車間。 “現在企業無論是環境,還是工作條件,職工收入,都是以前老廠無法比的。 ”毛斌自豪地說。
10年前,原蕪湖鋼鐵廠工藝落后,是當時蕪湖市最大的污染源。歷經10年發展,今天的老廠是個什么樣呢?記者隨后驅車來到位于市區的蕪湖新興鑄管公司,只見園林般的廠區內,處處綠樹掩映,噴泉綻放。在廠區一角,一座陳舊的水塔讓人們依稀看到老企業的印跡,也成為企業今昔巨變的見證。公司黨委副書記連明堂告訴記者,歷經10年發展,蕪湖新興鑄管公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球墨鑄鐵管生產線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生產規模、綜合技術實力也居世界領先水平,還相繼開發出冷鐓鋼、優質碳素結構鋼等20多個鋼種。 2011年,公司實現銷售收入181億元,位列安徽省百強高新技術企業第七位。 10年前,公司職工年人均收入不足0.8萬元,2011年,公司4100多名職工年人均收入已達50700元。
從辦公樓推窗望去,大半個廠區盡收眼底,“這是煉鋼車間,那是1號焦爐、余熱發電機組、收塵設備,看見那些管道沒有?綠色的是供水、紅色的是蒸汽、藍色的是供氧……”介紹起正在建設的新廠區,毛斌如數家珍,一臉的興奮。
眼前的毛斌頭戴紅色安全帽,身著藍色工裝,胸前的共產黨員徽章格外醒目,他是蕪湖新興鑄管公司修建部安裝隊副隊長、支部書記。今年59歲的毛斌,原是蕪湖鋼鐵廠的一名員工,2003年,中央直屬特大型企業邯鄲新興鑄管集團兼并重組蕪湖鋼鐵廠,成立蕪湖新興鑄管公司,毛斌親眼目睹了企業10年來發生的巨大變化。 “重組前,蕪湖鋼鐵廠已瀕臨破產邊緣,只能生產‘鐵塊塊’,產品單一,年銷售收入只有3.8億元。那時我一個月工資不到一千元,現在我月收入能有6000元。 ”說起企業的發展,毛斌感慨萬分,“老企業重組后,職工一下有了盼頭,蕪湖新興鑄管幾乎創造了所有技改項目的國內建設速度——33天完成360立方米高爐大修,15天完成兩組燒結機改造。 2004年,我們僅用不到9個月時間就建成了世界上單體規模最大、技術含量最高、生產規格最齊全的50萬噸鑄管生產線,30%以上產品出口到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 ”
“走,我帶你看看新廠區。”毛斌遞給記者一頂安全帽。新廠區是新興鑄管公司于2009年11月開工建設,計劃投資80億元。行走在新廠區,處處是緊張忙碌的建設場景,煉鐵車間內,機器轟鳴,一爐爐鐵水映紅了車間。 “現在企業無論是環境,還是工作條件,職工收入,都是以前老廠無法比的。 ”毛斌自豪地說。
10年前,原蕪湖鋼鐵廠工藝落后,是當時蕪湖市最大的污染源。歷經10年發展,今天的老廠是個什么樣呢?記者隨后驅車來到位于市區的蕪湖新興鑄管公司,只見園林般的廠區內,處處綠樹掩映,噴泉綻放。在廠區一角,一座陳舊的水塔讓人們依稀看到老企業的印跡,也成為企業今昔巨變的見證。公司黨委副書記連明堂告訴記者,歷經10年發展,蕪湖新興鑄管公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球墨鑄鐵管生產線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生產規模、綜合技術實力也居世界領先水平,還相繼開發出冷鐓鋼、優質碳素結構鋼等20多個鋼種。 2011年,公司實現銷售收入181億元,位列安徽省百強高新技術企業第七位。 10年前,公司職工年人均收入不足0.8萬元,2011年,公司4100多名職工年人均收入已達50700元。
延伸閱讀
- 上一篇:型價暴跌暴漲的背后 下一篇:打唱多中國鋼鐵 鋼貿商表現淡定被動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