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企下游需求減緩 能源結構調整遙遙無期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連續火爆十年的中國煤炭經濟,終于在2012年迎來一場寒冬,中國動力煤企業今年上半年普遍面臨下游需求減緩的困境! 〔簧贆C構投資者競相爭論:中國煤能源在未來還有多少發展機會?這次究竟…
連續火爆十年的中國煤炭經濟,終于在2012年迎來一場寒冬,中國動力煤企業今年上半年普遍面臨下游需求減緩的困境。
不少機構投資者競相爭論:中國煤能源在未來還有多少發展機會?這次究竟是中國能源結構調整的良機,抑或只是宏觀經濟弱勢之下的暫時現象?迄今為止,各方還未達成統一認識。
可以確定的是,今年的能源結構中,煤的占比將出現調整。
在夏季的傳統用電高峰期,動力煤市場的冷意也沒有得到徹底暖化。根據中電聯在近日(9月20日)發布的最新數據,8月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速下滑,較7月減少0.9個百分點,同比回落5.5個百分點,完全體現不出“高峰期”特點。相反,當月水力發電量大幅增長,達94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48%;從前8個月來看,全國規模以上電廠水電累計發電量達4890億千瓦時,同增20.6%。在8月底的一些電力企業業績發布會上,與會的公司主管謹慎地表達了對于水電業務的樂觀,并繼續看淡煤炭市場。
“水火兩重天”的現狀,令不少主張改革中國能源結構的人士樂觀地認為,中國長期以來依賴煤炭經濟的局面有望改觀。
能源結構調整面臨困難
但上述變化是否真的反映出中國的能源結構將發生實質性的變革?《第一財經日報》從各方所獲悉的情況顯示,中國的能源結構未必能輕言擺脫“一煤獨大”的局面。那些靠著低廉勞動力而暴富的民企“煤老大”們,正隨時可能重現能源舞臺。這與中國資源結構有關。
根據6月發布的《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以石油當量來計,中國自1965年以來的能源消費結構中,煤一直一枝獨大。盡管煤占全國能耗比重曾從1965年的87%跌至1976年的70%,但在隨后的三十多年間,再也沒有重大的變化——近十年甚至出現了先跌后升的局面。直至去年,煤炭占全國能耗的比重仍然維持在70%左右的水平,去年生產的電力中,有超過82%的發電量來自于火力發電——足以說明煤在中國能源中的地位。
在今年8月,煤炭公司的股票價格隨煤價一路下行。但多位中資煤炭企業的主管在會見投資者時,均表示煤炭市場主要問題是宏觀經濟疲弱,而且中國的能源消費結構并未出現根本性變化。
一位正在籌備赴海外融資的山西民企煤老板對本報表示,今年煤炭企業的困難是特定環境下的產物,主要原因是今年的宏觀經濟太差,導致下游需求嚴重不足。但他認為,這種現象未必長久,很難說未來中國經濟一旦反彈,煤炭企業是否又會再恢復生機。
這位煤老板正積極地赴海外尋找投資者,希望能渡過難關,而他仍然相信,在未來的中國能源需求中,煤炭仍然會是主角。
他們底氣何來?
為國際能源企業進行中國業務咨詢的顧小姐對本報說,中國要轉變能源結構面臨幾大難題。一個主要原因是,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煤炭儲備國之一,同時也是煤產量最大的國家,從開采到使用成本來說,煤炭都比石油或其他能源要低得多。她表示,以風能、太陽能為代表的清潔能源的發展從全球來看都面臨高成本的問題,除非國家大幅度提升清潔電力的入網價格,否則很難令形勢改觀。
此外,大多數電廠均為國有,它們通常會選擇和母公司有關聯的清潔能源發電商——盡管這些企業的發電成本可能要遠高于那些更有競爭力的民營企業。這種現狀令中國的清潔能源供應缺乏活水之源。
海外一些專做資源的投資者也顯示,中國要擺脫現有的以動力煤為主要能耗的格局,或需相當長的時間。
“新能源改革很遙遠的事。如果你打開《煤炭工業發展"十二五"規劃》,開篇第一句話就告訴你中國政府對于煤炭資源的態度。”正在馬來西亞和澳大利亞進行煤炭資源考察的基金經理白先生說。
發改委在上述規劃前言中明確表示:“煤炭是我國的主體能源,在一次能源結構中占70%左右。在未來相當長時期內,煤炭作為主體能源的地位不會改變。煤炭工業是關系國家經濟命脈和能源安全的重要基礎產業……”
他表示,上述規劃令他堅定了對于煤炭資源的投資方向。“目前煤炭價格低迷,應該說反而是一個入場的好機會,”他說,“隨著歐美QE措施的推出,資源價格還會有一輪漲幅。”更令他放心的是中國的經濟發展,他認為目前的宏觀經濟低迷只是暫時的現象,一旦經濟復蘇,最先受惠的便是煤炭價格。
能耗結構正發生變化
和白先生觀點不同,一港資券商的能源分析師莎莎認為,不論是強制要求增加清潔能源的比重,還是近期大力推動太陽能、水電和儲能電池建設,都反映出中國希望降低煤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
她表示,盡管發改委明確煤炭的主體地位,但也對煤炭行業進行了幾項重要的調整:
首先是控制產能和產量。“十二五”的目標是到2015年,將煤炭生產產能限制在年產量41億噸左右,產量則只有39億噸;除此之外,發改委正努力提升煤炭行業的集中度,以發展大中型煤礦為主。
“上述產能和產量目標是非常保守的,基本上不用2015年就可以達到這個目標。”她說,“這顯示政府有意要控制煤炭產能與產量。”事實上,近年來政府已經關停了大批的中小煤礦,主要目的就是防止它們盲目擴張產能,影響到全局。
其次是對產煤區進行了重新規劃,鼓勵西部地區的發展而限制東部的發展。莎莎認為,這樣做客觀上會令中部及東部地區需要進一步開拓新的能源。而今年中國南方乘著水電資源增加,擴大了水電的使用及裝機容量,都有助于未來一段時間改變過度依賴火電的格局。
最后,中國政府近年來不斷提升煤炭開采的自動化要求,關停大量小規模的火力發電機組,同時增加了清潔能源的投入和采購價格,顯示中國正有意識地改變“一煤獨大”的格局。
實際上,除了發電,火電與水電在建設方面也可以用“水火兩重天”來形容。
截至8月底,全國電源項目在建規模約17757萬千瓦,與上年同期相比減少了618萬千瓦,而其中過半來自火電項目的萎縮(火電在建規模同比減少328萬千瓦);火電項目占電源完成投資的比重已經降至27.39%,較上年同期下降了4.1個百分點。
相反,水電完成投資728億元,同比增長34.16%,水電、核電、風電等清潔能源完成投資占電源完成投資的71.92%,較上年明顯上升。
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的發展形勢似乎不錯,但有太陽能公司的主管對本報表示,要徹底改變“煤能源”的現狀,中國需要進一步完善電價的市場化改革,同時也急需在儲能電池方面取得突破。
他表示,現有條件下,以風電和太陽能為代表的清潔能源成本肯定要高于火電及水電,如果不是政府提供入網補貼,很難想象這兩個行業會有什么機會。而要讓清潔能源占據更大比重,實現正常化發展,除了清潔能源公司進一步降低成本外,消費終端也需要承擔部分價格。但這對政府來說是一個兩難的問題,因為電價是關系民生的重大問題。
不少機構投資者競相爭論:中國煤能源在未來還有多少發展機會?這次究竟是中國能源結構調整的良機,抑或只是宏觀經濟弱勢之下的暫時現象?迄今為止,各方還未達成統一認識。
可以確定的是,今年的能源結構中,煤的占比將出現調整。
在夏季的傳統用電高峰期,動力煤市場的冷意也沒有得到徹底暖化。根據中電聯在近日(9月20日)發布的最新數據,8月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速下滑,較7月減少0.9個百分點,同比回落5.5個百分點,完全體現不出“高峰期”特點。相反,當月水力發電量大幅增長,達94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48%;從前8個月來看,全國規模以上電廠水電累計發電量達4890億千瓦時,同增20.6%。在8月底的一些電力企業業績發布會上,與會的公司主管謹慎地表達了對于水電業務的樂觀,并繼續看淡煤炭市場。
“水火兩重天”的現狀,令不少主張改革中國能源結構的人士樂觀地認為,中國長期以來依賴煤炭經濟的局面有望改觀。
能源結構調整面臨困難
但上述變化是否真的反映出中國的能源結構將發生實質性的變革?《第一財經日報》從各方所獲悉的情況顯示,中國的能源結構未必能輕言擺脫“一煤獨大”的局面。那些靠著低廉勞動力而暴富的民企“煤老大”們,正隨時可能重現能源舞臺。這與中國資源結構有關。
根據6月發布的《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以石油當量來計,中國自1965年以來的能源消費結構中,煤一直一枝獨大。盡管煤占全國能耗比重曾從1965年的87%跌至1976年的70%,但在隨后的三十多年間,再也沒有重大的變化——近十年甚至出現了先跌后升的局面。直至去年,煤炭占全國能耗的比重仍然維持在70%左右的水平,去年生產的電力中,有超過82%的發電量來自于火力發電——足以說明煤在中國能源中的地位。
在今年8月,煤炭公司的股票價格隨煤價一路下行。但多位中資煤炭企業的主管在會見投資者時,均表示煤炭市場主要問題是宏觀經濟疲弱,而且中國的能源消費結構并未出現根本性變化。
一位正在籌備赴海外融資的山西民企煤老板對本報表示,今年煤炭企業的困難是特定環境下的產物,主要原因是今年的宏觀經濟太差,導致下游需求嚴重不足。但他認為,這種現象未必長久,很難說未來中國經濟一旦反彈,煤炭企業是否又會再恢復生機。
這位煤老板正積極地赴海外尋找投資者,希望能渡過難關,而他仍然相信,在未來的中國能源需求中,煤炭仍然會是主角。
他們底氣何來?
為國際能源企業進行中國業務咨詢的顧小姐對本報說,中國要轉變能源結構面臨幾大難題。一個主要原因是,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煤炭儲備國之一,同時也是煤產量最大的國家,從開采到使用成本來說,煤炭都比石油或其他能源要低得多。她表示,以風能、太陽能為代表的清潔能源的發展從全球來看都面臨高成本的問題,除非國家大幅度提升清潔電力的入網價格,否則很難令形勢改觀。
此外,大多數電廠均為國有,它們通常會選擇和母公司有關聯的清潔能源發電商——盡管這些企業的發電成本可能要遠高于那些更有競爭力的民營企業。這種現狀令中國的清潔能源供應缺乏活水之源。
海外一些專做資源的投資者也顯示,中國要擺脫現有的以動力煤為主要能耗的格局,或需相當長的時間。
“新能源改革很遙遠的事。如果你打開《煤炭工業發展"十二五"規劃》,開篇第一句話就告訴你中國政府對于煤炭資源的態度。”正在馬來西亞和澳大利亞進行煤炭資源考察的基金經理白先生說。
發改委在上述規劃前言中明確表示:“煤炭是我國的主體能源,在一次能源結構中占70%左右。在未來相當長時期內,煤炭作為主體能源的地位不會改變。煤炭工業是關系國家經濟命脈和能源安全的重要基礎產業……”
他表示,上述規劃令他堅定了對于煤炭資源的投資方向。“目前煤炭價格低迷,應該說反而是一個入場的好機會,”他說,“隨著歐美QE措施的推出,資源價格還會有一輪漲幅。”更令他放心的是中國的經濟發展,他認為目前的宏觀經濟低迷只是暫時的現象,一旦經濟復蘇,最先受惠的便是煤炭價格。
能耗結構正發生變化
和白先生觀點不同,一港資券商的能源分析師莎莎認為,不論是強制要求增加清潔能源的比重,還是近期大力推動太陽能、水電和儲能電池建設,都反映出中國希望降低煤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
她表示,盡管發改委明確煤炭的主體地位,但也對煤炭行業進行了幾項重要的調整:
首先是控制產能和產量。“十二五”的目標是到2015年,將煤炭生產產能限制在年產量41億噸左右,產量則只有39億噸;除此之外,發改委正努力提升煤炭行業的集中度,以發展大中型煤礦為主。
“上述產能和產量目標是非常保守的,基本上不用2015年就可以達到這個目標。”她說,“這顯示政府有意要控制煤炭產能與產量。”事實上,近年來政府已經關停了大批的中小煤礦,主要目的就是防止它們盲目擴張產能,影響到全局。
其次是對產煤區進行了重新規劃,鼓勵西部地區的發展而限制東部的發展。莎莎認為,這樣做客觀上會令中部及東部地區需要進一步開拓新的能源。而今年中國南方乘著水電資源增加,擴大了水電的使用及裝機容量,都有助于未來一段時間改變過度依賴火電的格局。
最后,中國政府近年來不斷提升煤炭開采的自動化要求,關停大量小規模的火力發電機組,同時增加了清潔能源的投入和采購價格,顯示中國正有意識地改變“一煤獨大”的格局。
實際上,除了發電,火電與水電在建設方面也可以用“水火兩重天”來形容。
截至8月底,全國電源項目在建規模約17757萬千瓦,與上年同期相比減少了618萬千瓦,而其中過半來自火電項目的萎縮(火電在建規模同比減少328萬千瓦);火電項目占電源完成投資的比重已經降至27.39%,較上年同期下降了4.1個百分點。
相反,水電完成投資728億元,同比增長34.16%,水電、核電、風電等清潔能源完成投資占電源完成投資的71.92%,較上年明顯上升。
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的發展形勢似乎不錯,但有太陽能公司的主管對本報表示,要徹底改變“煤能源”的現狀,中國需要進一步完善電價的市場化改革,同時也急需在儲能電池方面取得突破。
他表示,現有條件下,以風電和太陽能為代表的清潔能源成本肯定要高于火電及水電,如果不是政府提供入網補貼,很難想象這兩個行業會有什么機會。而要讓清潔能源占據更大比重,實現正常化發展,除了清潔能源公司進一步降低成本外,消費終端也需要承擔部分價格。但這對政府來說是一個兩難的問題,因為電價是關系民生的重大問題。
延伸閱讀
- 上一篇:煤炭行業:短期供應收縮對煤價形成支撐 下一篇:政策落定 焦炭行業迎來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