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華光伏“雙反”初裁關稅或達100%
來源:網易財經|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無論結局是喜是憂,拉鋸了近半年時間的中美光伏雙反大戲將在今日進入一個高潮。在連續三次推遲之后,3月20日成為美國商務部(DOC)宣布對中國光伏產品反補貼初裁結果的最后期限。按照申訴方要求…
無論結局是喜是憂,拉鋸了近半年時間的中美光伏“雙反”大戲將在今日進入一個高潮。在連續三次推遲之后,3月20日成為美國商務部(DOC)宣布對中國光伏產品反補貼初裁結果的最后期限。
按照申訴方要求,如果中國企業被判敗訴,將有可能面臨高達100%關稅,這意味著美國市場大門對中國企業基本關閉。相關數據顯示,中國光伏產品對美國市場的貿易額每年近20億美元。
多次延遲3月20日成最終截止日
去年10月19日,德國SolarWorld美國分公司聯合其他6家生產商向美國商務正式提出針對中國光伏產品的“雙反”調查申請,11月9日正式立案。在此之后,中國14家應訴企業在北京召開發布會,宣布聯合應對。在去年12月3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宣布中國光伏產品對美相關產業造成損害之后,該案正式進入美商務部調查階段。
根據此前的計劃表,美國商務部“雙反”初裁結果出爐時間為1月24日,隨后將其推延至2月14日,而在1月中旬又決定將初裁結果時間定于3月2日,但最終美國商務部再次“爽約”。
美國商務部官方書面解釋為:因此次牽涉的中國光伏企業數量眾多,企業涉嫌接受的政府補貼種類也很多,綜上考慮,此案屬異常復雜案件,因此根據美國關稅法第703條規定,將調查時間延長到自申訴之日起130天的最長調查期限。這便意味著,3月20后將是美國商務部出臺初裁結果的最后截止日。
中方反制一觸即發
盡管中方各界代表均認為美商務部本次“雙反”調查缺乏公平、公正,但由于中美新能源貿易之中復雜的政治因素,參與應訴的各企業代表普遍對最終的初裁結果表示悲觀。事實上,在去年12月6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的初裁判定結果中,6名委員全部投票贊成認定中國進口光伏產品給美國相關產業造成了損害。
但中方并不準備完全坐以待斃。網易財經獨家獲悉,賽維LDK、江蘇中能、洛陽中硅、大全新能源四家國內主要多晶硅制造企業已經聯合十幾家中小企業向中國商務部提交“雙反”調查申請,對美、韓兩國出口中國的多晶硅原料提出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但截至目前,中國商務部并未受理上述申請。
上述四家企業之一某高管此前向網易財經透露,事實上本次“雙反”調查申請的準備工作早已展開,而申訴材料在3月2日之前已經遞交中國商務部,如果美國商務部初裁結果對中國企業造成不利影響,中方的反制措施將隨之啟動。
“商務部也要看美國那邊的態度,畢竟中方不愿先挑起貿易戰。但如果美國最終裁定中國光伏企業敗訴,相信中國商務部也一定會以中國光伏企業的利益為重。”上述高管說。
據介紹,上述四家企業的多晶硅產能占去年中國多晶硅企業產量的75%,中國國內多晶硅全行業產能已達十二、三萬噸左右,而中國國內下游企業的需求量也在十幾萬噸左右。但中國海關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去年多晶硅進口量仍高達64416噸,輸出國以美、德、韓三國為主。
上述光伏企業高管告訴網易財經,“目前多晶硅的價格市場一直在30美元一公斤左右,而美國本土的生產廠家,他們的成本最低都在二十五美金左右,高的話到三、四十美金,這肯定是一個不可持續的價格。而美國近些年不斷增加的多晶硅產能完全不是為了滿足自己國內需求,全部用于出口。”
而中國有色金屬協會最新數據顯示:2011年下半年以來,中國多晶硅產業出現嚴重的庫存積壓,已投產的43家多晶硅企業僅剩8家企業尚在開工生產,其余企業已經停產,停產率已高達80%;仍開工企業中,多數因虧損運行,正逐步減少產量。
但如果中美雙方光伏“雙反”貿易戰互相開打,無疑會對下游電池及組件企業造成更大壓力,一方面海外市場份額縮減,另一方面還要承受國內原材料價格上漲的壓力。但截至目前,并無下游企業對中國多晶硅企業的反制措施發表任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