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糧儲模式改革框架構想
來源:期貨日報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糧食安全問題歷來是我國政府工作的重點,也是老百姓最為關心的大事之一。如果我國龐大的糧食需求不能建立在穩定供給的基礎上,必將導致市場高波動率并引發購買成本的過分增加,對國民經濟、社…
糧食安全問題歷來是我國政府工作的重點,也是老百姓最為關心的大事之一。如果我國龐大的糧食需求不能建立在穩定供給的基礎上,必將導致市場高波動率并引發購買成本的過分增加,對國民經濟、社會民生等產生強烈沖擊。保障糧食供給是國有儲備單位的首要任務。
保障糧食供給安全,國儲系統應向外
現行的中央儲備、地方儲備以及臨時儲備等收儲機制都是在國內市場采購糧食。近年來,隨著耕地可開發潛力的日趨枯竭,以及消費的剛性增長,國內眾多糧食品種都到了供需緊平衡的臨界點,有些開始大量凈進口。這種低庫存水平和增長的進口依賴度最容易刺激波動率。而儲備機制雖然有輪入輪出,但一定時間內仍是在與社會爭糧,極易造成市場價格的暴漲。最為典型的是2009年以來,玉米市場先后出現過至少三次因政策性收儲引發的大牛市。玉米收儲的目的是穩定價格、有效供應,但儲備卻將價格抬升至中下游企業的承受能力之上。
國儲如果想不與社會爭糧,就必須轉變運行模式,其采購重心需從國內轉向海外。除了在極端熊市行情中,順應國家保護農民利益的原則,以適度高于種糧成本的價格進行適量收購和擴儲外,國儲的輪入職能應該更多考慮如何利用國際市場機制和國際行情節奏來進口糧食,以維持國內庫存消費比在一個合理的水平上。國儲還應該充分利用各種金融衍生品工具以及現貨定價工具,以此對沖國際糧價過分波動帶來的主權采購風險。
具體來講,國儲可以衡量1—2年內的市場供需以確定海外采購規模,根據國內供需節奏把握具體套保、點價、發運的時機,同時加強對海外市場的研發能力以及對國際行情波動節奏和趨勢的把握。國儲應改變原有的大規模點價或合同訂購的習慣,化整為零,采取小規模的不定期買入,不過分推升國際價格。此外,國儲還可以積極利用各種金融衍生品工具進行采購、建立虛擬庫存和對沖波動風險,特別是利用國際期貨和遠期合約,為中國建立遠期虛擬庫存,增加可持續供應能力,降低實物儲備帶來的額外流通成本和存儲成本。而在采購過程,應充分擴大與世界各主要出口國的貿易往來,不斷尋找性價比最高的貨源,減少對單一市場的依賴。
引導市場配置資源,社會主體應向內
對于國內市場,提高糧食價格調控效率最好的辦法莫過于藏糧于民,充分發揮民間資源的能力保持流通環節的供需平衡,并結合國儲的蓄水池效應,以及金融衍生品市場的價格發現和風險對沖功能。
第一,藏糧于民。政府應加大對農民儲糧方式的投資,幫助農民提高存儲技術和設備,加大對農民的農業貸款扶持,讓農民有更大的能力分擔糧食存儲的成本,從而降低季節性的社會倉儲和物流壓力。當然,這一構想必須與規模化的農業生產趨勢以及自由競爭的市場規則相匹配。
第二,扶持企業參與。廣大貿易主體和加工主體掌握著豐富的倉儲、物流資源,政府應充分利用優勢企業的資源,扶持民間資本為儲備服務。核心是通過貸款優惠、稅費減免的方式,吸引有大型倉儲、物流資源的企業參與儲備機制,形成數量、價格換政策優惠的契約。同時建立適當寬度的價格預警機制。市場價格低于一定水平時,鼓勵參儲企業進行采購,并在該價格下一定位置制定國家托底補貼和國儲入市的計劃,以支撐市場信心。而在價格高于一定水平時,鼓勵參儲企業加大向社會出糧,按一定價格上漲幅度建立分批售出約定承儲數量的機制,并加大國儲對市場的投放。如果承儲企業違反契約,還應啟動相應的懲罰機制和退出機制。
第三,建立健全金融衍生品市場。發展和完善期貨、期權、基差交易市場,增加套期保值的途徑,擴大參與套保的比例。我國應盡快建立和發展期權市場,為市場提供波動率發現的工具,同時為投資者提供更低成本的風險對沖工具和套利組合工具。推動發展基差交易市場,緩沖區域間階段性的供需不平衡,更是大勢所趨。
延伸閱讀
- 上一篇:海南橡膠與橡膠谷簽約戰略合作 下一篇:中國頁巖氣開發面臨五大制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