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混戰礦石定價權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自2010年鐵礦石長協合同的年度定價被打破后,中國的鋼廠已經越來越適應較短期的定價體系,定價周期也從季度向月度甚至更短周期延伸。 “雖然目前的現貨交易量占中國進口鐵礦石量的比重…
自2010年鐵礦石長協合同的年度定價被打破后,中國的鋼廠已經越來越適應較短期的定價體系,定價周期也從季度向月度甚至更短周期延伸。
“雖然目前的現貨交易量占中國進口鐵礦石量的比重還是比較小,但它非常重要,因為傳統基準價格是基于它形成的。”普氏能源陳力明對記者指出,現在的定價周期已經在趨向越來越短,從2010年的季度定價,到2011年大部分的長期合同開始按當月指數定價,而現在已有取提單日5天前后的平均指數來定價的了。
在最初推行季度定價時,礦山企業就都基本選擇以普氏鐵礦石指數(IODEX)為依據(比如月度定價就按照普氏指數的月度平均來定價),主要是由于普氏指數推出較早,并且在最初詢價時給了礦山和貿易商更大的權重,那么他們在最終形成的指數中也就可能有更大的話語權。
而目前除了IODEX,國內外已經產生了TSI、MB、CSI、鋼協指數、新華社指數等多個鐵礦石指數,但在定價中被廣泛采用的依然是IODEX。
在整個2012年,IODEX共采集了7540萬噸(737手交易)的鐵礦石現貨交易,只占中國當年進口量的約10%,而超過90%的海運現貨鐵礦石卻據此定價,“小樣本”依然在決定著“大市場”。
為了爭奪鐵礦石定價的話語權,兩家礦石交易平臺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以及新加坡的GlobalOre分別于去年5月先后上線,其中前者由北京國際礦業權交易所等發起設立,并且已經在根據交易情況發布每天的基準價,希望形成自己的指數,而后者的股東之一則是必和必拓,公司目前也有約20%的礦石會投入現貨市場,其中也參與北礦所和GlobalOre的交易。
不過,目前這兩家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的年交易量還分別只有1300萬噸左右,與普氏指數的采集量相比也還有一定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