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主任:去年相當一部分鋼企在虧損狀態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3月6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新聞中心在梅地亞中心多功能廳舉行記者會。會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張平指出,現在的鋼鐵等行業都比較困難。去年鋼鐵行業的利潤率只有1點幾,有相當…
3月6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新聞中心在梅地亞中心多功能廳舉行記者會。會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張平指出,現在的鋼鐵等行業都比較困難。去年鋼鐵行業的利潤率只有1點幾,有相當一部分企業在虧損的狀態。
產能過剩,讓不少企業深陷困境,與此同時,也引發了一些惡性競爭。面對如此狀況,張平提出了一系列化解產能的措施。
過剩產能吞噬鋼企利潤
張平指出,國內制造業在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需要的同時,一些行業、一些產業也出現了產能過剩。其中尤為突出的便是是鋼鐵、水泥、焦炭等這些傳統的產業。
據其介紹,國際上一般衡量比較正常的市場競爭,產能的利用率應該在80%-85%的幅度比較合理。而國內,這些行業的產能利用率大體上僅有70%-75%之間,出現了產能過剩。
據悉,當前粗鋼產能即將突破十億噸。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院長李新創,在日前召開的全聯中小冶金企業商會第二次會員大會上的發言稱,目前中國粗鋼產能達到9.7億噸,在建產能則有3000萬噸,總量突破10億噸,其中有很大部分并沒有事先經過規劃。
而據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日前在官網上發布的文章顯示,國內目前只有約7億多噸的消費需求,也就是說,目前我國有2億多噸的過剩產能要消化。這也成為了擺在當前鋼鐵行業面前最大的難題。
此前,工信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80家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的銷售利潤率幾乎為零,僅為0.04%。
張平也表示,鋼鐵等行業現在都比較困難,去年有相當一部分企業在虧損的狀態。
化解產能過剩是今后一段時間的一個重點
“我們現在的產能過剩是結構性的”,張平表示,在產能過剩的同時,高端產品卻仍舊高度依賴進口。
國內鋼鐵行業雖有2億多噸的過剩產能,但此前據中國特鋼企業協會顧問胡名洋透露,國內特鋼近兩成材料屬于完全空白,需要依賴進口;近三成材料雖能生產,但其性能處在相對低位。
面對這樣的背景,張平指出,化解產能過剩是我們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發展方式的一個重點”。
對于當前存在的產能過剩,張平表示,中央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明確方向,就是要尊重規律、分業施策、多管齊下、標本兼治,按照這樣的要求來化解產能過剩的問題。
同時,他還提出四條具體的措施。首先要提高企業的素質,來解決產能過剩;其次,通過兼并重組來消化一批產能過剩;第三,通過優勝劣汰淘汰一批落后的產能;最后,鼓勵企業到海外發展,轉移一批產能。
他期望通過采取多種措施,多措并舉的方式,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
產能過剩,讓不少企業深陷困境,與此同時,也引發了一些惡性競爭。面對如此狀況,張平提出了一系列化解產能的措施。
過剩產能吞噬鋼企利潤
張平指出,國內制造業在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需要的同時,一些行業、一些產業也出現了產能過剩。其中尤為突出的便是是鋼鐵、水泥、焦炭等這些傳統的產業。
據其介紹,國際上一般衡量比較正常的市場競爭,產能的利用率應該在80%-85%的幅度比較合理。而國內,這些行業的產能利用率大體上僅有70%-75%之間,出現了產能過剩。
據悉,當前粗鋼產能即將突破十億噸。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院長李新創,在日前召開的全聯中小冶金企業商會第二次會員大會上的發言稱,目前中國粗鋼產能達到9.7億噸,在建產能則有3000萬噸,總量突破10億噸,其中有很大部分并沒有事先經過規劃。
而據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日前在官網上發布的文章顯示,國內目前只有約7億多噸的消費需求,也就是說,目前我國有2億多噸的過剩產能要消化。這也成為了擺在當前鋼鐵行業面前最大的難題。
此前,工信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80家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的銷售利潤率幾乎為零,僅為0.04%。
張平也表示,鋼鐵等行業現在都比較困難,去年有相當一部分企業在虧損的狀態。
化解產能過剩是今后一段時間的一個重點
“我們現在的產能過剩是結構性的”,張平表示,在產能過剩的同時,高端產品卻仍舊高度依賴進口。
國內鋼鐵行業雖有2億多噸的過剩產能,但此前據中國特鋼企業協會顧問胡名洋透露,國內特鋼近兩成材料屬于完全空白,需要依賴進口;近三成材料雖能生產,但其性能處在相對低位。
面對這樣的背景,張平指出,化解產能過剩是我們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發展方式的一個重點”。
對于當前存在的產能過剩,張平表示,中央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明確方向,就是要尊重規律、分業施策、多管齊下、標本兼治,按照這樣的要求來化解產能過剩的問題。
同時,他還提出四條具體的措施。首先要提高企業的素質,來解決產能過剩;其次,通過兼并重組來消化一批產能過剩;第三,通過優勝劣汰淘汰一批落后的產能;最后,鼓勵企業到海外發展,轉移一批產能。
他期望通過采取多種措施,多措并舉的方式,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