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新批項目未立竿見影 四大行8月新增貸款2200億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4月份以來,國家發改委加快項目審批和地方政府醞釀中的一系列穩增長計劃并未在三季度銀行信貸投放結構上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9月3日,本報記者從權威渠道獲悉,四大國有銀行8月新增人民幣貸款…
4月份以來,國家發改委加快項目審批和地方政府醞釀中的一系列穩增長計劃并未在三季度銀行信貸投放結構上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9月3日,本報記者從權威渠道獲悉,四大國有銀行8月新增人民幣貸款約2200億元,與上月持平。同時,短期貸款和票據融資占比較高的狀況未得到改善,包括國開行、交行在內的大中型銀行也大體如此。國開行和交行新增貸款分別在600億和200億元左右。
上半年,信用風險的加速暴露讓銀行的信貸投放行為變得謹慎。銀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季度末,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4564億元,關注類貸款余額已快速上升為1.46萬億元。
“商業可行性仍將是商業銀行發放貸款的主要考量因素。”剛剛結束的2012年中期業績發布會上,當被問及當前不少地方政府推出新版四萬億計劃,多數銀行給出相似回答。
“近來央企同地方政府簽約規模較大,我們銀行沒有急于跟風。”3日,某國有大行對公業務中層告訴記者,在他看來,除了新增貸款這一指標外,還應多關注各家銀行累計投放的數據,“2009年‘四萬億’貸款集中投放,今年上半年各家銀行面臨貸款集中到期的態勢,而不少貸款是到期后,還舊借新滾動發放的。”
換句話說,隨著信貸存量越來越大,收回再貸已經成為各家銀行重點研究的對象。
至于一直承壓的負債端,受到季初月初存款大幅流失的沖擊,四大行7月存款一度流失將近2萬億,進入8月,四大行當月新增存款在2800億元上下。
發改委新批項目尚未立竿見影四大行8月新增貸款2200億
收回再貸成重要資源
2012年收回再貸成為商業銀行非常重視的資源。“平臺貸款回收率幾乎是百分之百,但這是建立在收回再貸基礎上的。”上述國有大行人士分析。
以工行為例,今年上半年該行貸款增長4500億元,境內增幅6.4%,占到年初總行擬定年度新增貸款額度的53%。但該行同期大幅提高了貸款周轉速度,上半年累計投放貸款高達3.6萬億,較去年同期高出8000億元,其中向大型基礎設施累計投放貸款2565億元,主要依靠“收回再貸”。工行管理層介紹,其中大部分是支持續建、在建項目。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商業銀行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策略進行了調整。以工行為例,截至6月末,平臺貸款余額6811億元,比年初減少24億元,占全部貸款余額的比重則比年初下降0.7個百分點至8.1%。同時,工行上半年60%的新增貸款投向了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文化及戰略性新興產業等四大行業。
中行管理層在投資者會上也透露,下半年該行將加大對重點領域的投資力度,但不會出現2009年的局面,“全年貸款增長可能會低于去年12.1%的水平,中行將有選擇地支持重點的,且在商業上可行性高的項目。”
不過,地方政府投資沖動及游說之下,銀行心態頗為矛盾,既要跟隨國家政策,避免失去投資機會,又要照顧到風險及流動性、存貸比等監管要求。
一個佐證是,無論是房地產還是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隨著銀行間和交易所兩個債市的擴容沖動,融資環境正在改善。
中金公司統計,3月以來,城投債發行規模提速,3-7月月均發行規模4304億元,明顯高于2010和2011年全年水平(月均分別為1547億和1842億)。
“無論是地方政府還是大型國企都寧愿要發債不要貸款。”一位股份行信貸管理部人士告訴記者,金融脫媒大勢所趨,銀行下半年要多關注直接融資對平臺和保障性住房的支持。
靠同業沖刺負債不可持續
相較于資產端愈演愈烈的金融脫媒趨勢,2012年以來,存款成為商業銀行上至總行下至營業網點的頭等任務。
接近中信銀行的人士透露,該行下半年將對分行和業務線明確授權的標準,對定價水平進行管控,將對分行信貸資源的分配與定價水平掛鉤,從業務層面嚴格控制高成本負債的增長。這一背景便是,該行在上半年面臨存款壓力的時候主動吸收了300億協議存款,外幣負債增長也很快。
接近監管機構的人士透露,此前2季度經濟金融形勢通報會上,銀監會主席再次對中小銀行流動性風險予以高度關注。他認為,近期銀行業存貸款“沖時點”現象有所加劇,存款波動性進一步加大。
數據顯示,6月下旬,21家主要銀行業金融機構新增存款2.7萬億元,占全月存款增量的98%;7月上旬,存款又大幅流出1.8萬億元。6月份,商業銀行日均存貸比高出月末2.3個百分點,差距較上月擴大1.7個百分點。
而作為銀行穩定資金最主要來源的存款,增長乏力、波動顯著,導致銀行頭寸起伏加大,對同業市場資金的依賴程度上升。
同業不僅是盈利手段也是重要的資金來源。上市銀行中報顯示,存款增長放緩之下,過去一年,資金類業務規模快速膨脹,其規模達到銀行整體50%以上。
“在控制風險的同時做大3500億債券,7000億左右同業,其他的是票據。關鍵時點放高收益的資產。”浦發銀行人士透露,基本的戰略是先做大再做強,規模與存貸款是相匹配的。接下來同業增速不會維持這么高。
“由于目前國內同業市場的深度和交易規模比較有限,同業市場的波動將顯著增加部分銀行的流動性風險。”尚福林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