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成本 中國造船業應對調整“必殺技”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中外造船差距逐漸縮小
“日韓造船廠的造船效率仍然比我們高。”不久前,在交付中國第一艘自主設計建造的液化天然氣運輸船(LNG)“大鵬昊”號時,上海滬東中華造船(集團)公司總工程師肖紅星直言。
但是,肖紅星也指出,國產的LNG船的交付使用,標志著中國造船廠基本掌握了世界造船業的尖端技術,再次拉近了與日本、韓國、英國及瑞典等國造船廠的技術差距。
對此,英國勞氏船級社(亞洲)中國業務主席高偉杰也向上海證券報表示,這艘LNG船的交付,意味著我國造船業已經開始進入高附加值領域。
“據韓國產業研究院的報告,截至2007年11月,中韓在造船產業的技術差距已縮小至4年以內。”資深船舶專家、中國船舶工業經濟研究中心顧問朱汝敬說,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我國造船業在不斷進步。
他向上海證券報表示,實際上根據我國最好的船舶企業之一的中國船舶(600150.SH)公報顯示,其2007年度銷售毛利率在近28%,遠高于韓國(15%-20%)、日本(3%-5%)。
技術上尚缺核心競爭力
但是,“中國造船業的核心競爭力也不是短期內能建立起的,還需要長時間發展。”高偉杰婉轉地向記者表示。
實際上,“韓國造船界對中韓造船技術差距已縮小至4年以內并不認同,他們認為雙方的差距遠不至4年。”朱汝敬說。
記者注意到,此前有一系列數據顯示中國造船業與韓日等先進企業相比差距很大。整體上來看,有研究材料指出,目前國內9家大型船廠與國外先進水平的差距大致是14年。在年人均造船噸位、人均年產值和生產效率3項指標上,目前中國船廠與國外先進船廠相差5-7倍。據測算,如果日本生產效率為1,韓國為2/3,中國則只有1/7-1/5。
“就我掌握的材料來看,目前中國造船業生產效率已經有所提升,平均生產效率是韓、日的1/3-1/4。”朱汝敬向上海證券報表示。
與此同時,國內造船業配套設備還過度依賴進口,平均本土化設備裝船率不到40%;萬噸級輪船中,80%以上采購國外柴油機;有些重要電子系統的本土化率甚至不到17%。而日本造船業的本地配套率達98%-100%,韓國超過90%。
雖然,“我國去年國新接訂單超過7000萬載重噸,超過韓國,居世界第一位。但是,可以說,中國造船業在技術上還沒有形成核心競爭力,與韓日的差距不可小視。”一業船企老總坦言。
他告訴記者,我國造船業在設計能力差距也不小。“中國能夠自主設計和開發建造國際船舶16大類中的6類,有8類能夠建造但只能購買設計。有一些民營船企根本沒有設計開發部門,只是拿別人的設計圖造船,市場適應力更差。”該船企老總說。
控制成本仍是必殺技
值得注意的是,從今年前4個月船市來看,中國造船業隱現“拐點”,已經進入下降通道。
“面對著景氣度回落、人民幣升值、鋼價大幅上漲的種種不利因素下,剛剛崛起的中國造船業與日韓相比,必須在殘酷的調整過程中提高生產效率,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朱汝敬強調。
他向上海證券報表示,近幾年中國造船業之所以趕日超韓,正在因為在成本上有競爭優勢,特別是勞動力成本的優勢最為突出(中韓造船業平均工資水平差距在1/7-1/8)。所以,在技術不占優且短期內無法超越對手的情況下,成本控制成為企業戰勝市場波動的更為關鍵。
據介紹,韓日在鋼材等原材料的利用率超過90%,我國船舶的鋼材利用率在85%-88%,因此還有提升空間。另一方面,我國造船業在生產效益上是韓日的1/3-1/4,也還有提升空間。
簡而言之,“今后只有在降低采購成本、提高造船效率、壓縮建造工時,以及壓縮經營管理費用和優化產品結構等方面做到位的船企,才能更具生存力。”朱汝敬說。
- 上一篇:4月出口訂單回落 下一篇:全球最大鋼鐵生產商購鞍鋼25%股份遭拒
- [騰訊]
- 關鍵字: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