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期貨:政策干預有變 滬膠應聲大跌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膠價的真正上漲力量絕非來源于產膠國的供應政策調整,需要依托于全球經濟環境的有效復蘇,在于中、美、歐三大主要經濟體的政策刺激,以及需求的有效刺激。昨日,滬膠主力1301合約一舉跌破220…
膠價的真正上漲力量絕非來源于產膠國的供應政策調整,需要依托于全球經濟環境的有效復蘇,在于中、美、歐三大主要經濟體的政策刺激,以及需求的有效刺激。
昨日,滬膠主力1301合約一舉跌破22000元/噸,下跌780元/噸,跌幅為3.48%。而僅僅在兩天前,滬膠迎頭大漲,漲幅達到3.56%。滬膠市場的大起大落,與市場對于產膠國的政策預期有極大的關系。
產膠國政策干預下,滬膠止跌
8月15日市場已經傳出產膠國將入市干預的消息。泰國農業部副部長Nattawut Saikuar表示,泰國、印尼和馬來西亞合計將砍伐約1.6萬公頃的橡膠(21555,-290.00,-1.33%)樹,并減少30萬噸橡膠出口,以減少供應,支撐橡膠價格。消息公布之后,膠價觸底反彈。
在泰國農業部宣布干預政策以后,滬膠并沒有立時上漲,而是在21000—22000元/噸區間內完成了一輪振蕩盤整行情。8月17日沖擊21935元/噸,但8月21日又一次觸及低點21210元/噸。
8月27日之前的周末,泰國政府經過多次會議措施,決定自10月1日起,6個月內縮減橡膠出口10%。8月27日,滬膠一觸即發,開盤即破22000元/噸關鍵支撐,隨后火箭式上漲,最高達到22585元/噸。
泰國政府否決干預計劃,膠價下跌
8月28日,泰國農業部副部長表示政府已經否決另外支出150億泰銖來干預橡膠市場的計劃。滬膠于次日跌破22000元/噸,并快速回落。
從產膠國的發布時間與膠價的變化對應關系來分析,我們發現,在當前條件下,產膠國的政策干預成為主導膠價的主要因素。
8月15日的消息顯示泰國、印尼、馬來西亞打算削減出口30萬噸,這大概相當于全年3%的產量。其中泰國削減15萬噸,馬來西亞削減5萬噸,印尼削減10萬噸。除了出口限制以外,這三國還達成砍伐膠林的意見,將加速10萬公頃的膠林重植計劃,而這將影響15萬噸的產量。總計影響數量將達到45萬噸。
我們認為產膠國的政策干預對于市場的影響更多是體現在心理層面,而非市場供需實際層面。一是限制出口本身并不能減少供應,盡管產膠國政府可以通過限制出口的方式,來促使膠價獲得一部分上漲。但同時,產膠國政府的收益會因為出口數量的下降而受到影響。這顯然違背了政策制定的初衷。因此,對于限制出口這一環節,政府貫徹的堅決性是值得市場懷疑的。歷史上政府多次未能兌現承諾,亦加大了市場對政府采取行動的疑慮。
二是砍伐膠林實際上不能根本上減少橡膠的供應。對于橡膠來說,種植7年方能割膠,25年方能達到最高產膠量。而30年以后,產膠量逐漸下滑,此時砍伐膠林當木材賣的收益更高。從上述分析看,我們認為政府顯然只是加快更新計劃,把那些樹齡長的膠樹砍伐,并進行重植。如此一來,盡管砍伐的膠樹面積不小,但是減產的數量卻會比預期要少。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政策干預的影響是有限的。這也是膠價快速上升之后快速回落的重要原因。
滬膠前景分析
一方面,我們必須承認產膠國政策的發布能夠掀起市場波浪。這一點在年初(1月16日)泰國政府宣布入市干預政策以后,膠價的大幅度上漲當中已得到驗證。另一方面,政策的作用只能起到短期刺激作用,而長期看是無效的。這一點我們也可以在泰國政府未能成功履行保住生膠120泰銖/公斤的承諾當中得到驗證。
綜合來說,膠價的真正上漲力量絕非來源于產膠國的供應政策調整,脆弱的需求導致的價格下跌并非產膠國能夠通過減少供應來改變,膠價的上漲需要依托于全球經濟環境的有效復蘇,在于中、美、歐三大主要經濟體的政策刺激,以及需求的有效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