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成品油價“驚人一躍”布倫特原油功不可沒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從2月7日至3月16日的22個工作日內,迪拜、辛塔、布倫特三地原油移動平均價格變化率已達11.07%,遠超4%,是此次成品油調價幅度較大的主要原因很多的士司機對國際原油價格的關注遠遠超乎想象,…
從2月7日至3月16日的22個工作日內,迪拜、辛塔、布倫特三地原油移動平均價格變化率已達11.07%,遠超4%,是此次成品油調價幅度較大的主要原因
很多的士司機對國際原油價格的關注遠遠超乎想象,記得春節后一位司機曾對記者抱怨說,“為啥我看紐約的原油漲得不是很多,老美都不太動,怎么我們國家的汽油價漲得快跌不動呢?”此問讓人愕然。
汽柴油每噸上漲600元
近期這位司機師傅的困惑估計又要加重了。因為根據發改委的最新通知,周二起國內汽、柴油零售價每噸將上調600元,汽油的上調幅度為0.44元/升,柴油上調幅度約為0.51元/升,漲幅分別達到6.4%和7%。
按照規定,當國際市場三地原油價格連續22個工作日移動平均價格變化超過4%時,可相應調整國內成品油價格。而從2月7日至3月16日的22個工作日內,國際三地原油移動平均價格變化率已達11.07%,遠遠超過4%,這也是此次成品油價調整幅度較大的原因。
但正如這位師傅所說,其實“老美”沒怎么動,紐約以WTI輕質原油為標的物的原油期貨價格自今年以來的漲幅也只有7.5%左右,從2月7日以來的反彈也不過8%,怎會引起我國國內如此大的動靜?
其實這位司機對國際市場的關注值得表揚,只可惜他看錯了地方。因為上述所說的“國際市場三地油價”之中根本不包含美國WTI原油,所謂“三地”實是指迪拜、辛塔、布倫特三地,其中迪拜原油是中東地區計價,辛塔原油是亞洲地區計價,而布倫特原油是歐洲的計價方式,且布倫特原油價格才是三者的重中之重。過去22個工作日內,在倫敦洲際交易所(ICE)內上市的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共計上升了9%,今年以來的升幅已經達到約17.5%,美國的WTI油價漲幅不過是它的一個零頭。
布倫特原油出產于北大西洋北海布倫特地區,位于倫敦ICE和芝加哥商業交易所集團(CME)的NYMEX分部皆有以它為標的物的期貨交易,是市場油價的標桿。布倫特原油期貨及現貨市場所構成的布倫特原油定價體系,最多時涵蓋了世界原油貿易量的80%,而美國的WTI原油期貨雖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期貨品種之一,但它在貿易上的應用遠遠少于布倫特原油。
“漲多跌少”的困惑
“在我國成品油的定價上,其實最主要的就是參照了布倫特原油的變化率,所以有時候給人感覺,美國的油價沒怎么動,我們的汽油價格卻不停上升。”一位分析師說。他表示,在稍早的一次提價中,布倫特原油對中國國內油價的指導意義更為明顯。此前發改委曾在2月8日將汽油、柴油零售價挨個上調300元/噸,如果你只觀察WTI原油期貨價格,你會發現從1月初到2月7日的美盤油價不僅沒有漲,還微弱下跌,但同期的布倫特原油價格卻大漲約9%。可以說,除定價機制外,布倫特和WTI兩地油價走勢的巨大差異造成了千千萬萬中國老百姓對調價的誤解和困惑。
不過盡管WTI原油反映不了原油市場的真實情況,但該市場投機資金過去幾周的流向卻也說明國際原油投機氣氛的加重。該原油期貨上的基金和大型投機者的凈多持倉已從2月7日的16.8萬手左右升高到上周的24.3萬手。
當然我們也不能每次都把成品油價調整的動因總結為“布倫特原油變動太快”或是“國際市場投機力量使然”,像在2011年10月9日的一次調價中,國內汽、柴油價格每噸均降低300元,相當于每升分別降低0.22元和0.26元,而當時辛塔、布倫特等原油產品10月7日報價為106.79美元/桶和105.88美元/桶,相比前一輪發改委調整汽柴油零售價時下跌11%和13%。但那一回我國汽柴油零售價降幅僅在3%~4%,明顯低于國際原油同期的降價幅度。一名期貨公司分析師表示,“除了外盤的洶涌,這顯然還涉及計算方法問題,歷史經驗上說,在規定的成品油調價時間窗口上,外盤布倫特油價正巧出現大幅波動的概率較高,這就給人一種成品油價"漲得多、跌得少"的感覺,這也是當前國內油市尚未完全市場化的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