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融和國資委的七年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2010年1月9日,北京大學。“金融危機后的中國經濟”論壇上的國資委主任李榮融。 7年時間里,中國央企總資產從7萬億元增至21萬億元,年上繳利稅超過萬億元。有30家央企進入世界500強——這看似輝煌的數據,卻并不能完全概括李榮融在國務院國資委的7年歷程。 從8月24日開始,國資委大樓里少了一個作風硬朗、果斷決絕的“李老板”;外界猜測,如不出意外,“李榮融”這個名字很可能會出現在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的任職名單中。 或許連李榮融自己也不曾預料到,自己的離任會引起各方如此強烈的關注,甚至還形成了不小的轟動效應。然而,了解他的人都明白,“李榮融”三個字其實并不只是個符號,或者是個象征,他所折射出的是國資委成立7年來央企、甚至是中國經濟發展的軌跡。 李榮融出生于1944年12月,去年底已到退休年齡。 按照慣例,國資和央企主要負責人實際任期可以延長半年,這半年主要用來做好離任審計、職位交接等過渡工作。 事實上,李榮融的離任審計工作早在去年底就已展開。國資委旗下的國有資產經營企業中國誠通集團一位人士告訴《中國經濟周刊》,當時有關部門也去他們單位對李榮融進行了延伸審計,主要是關于國有資本預算、資金使用方面的情況。 其實,在今年的7月23日舉行的“中央企業負責人會議”上,李榮融已在非公開環節上,提前向在座的各位央企負責人“道別”。 “榮融主任在這個時間點卸任,是意料之中的。盡管卸任,他在推進國有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深化國有體制改革等方面,功不可沒。他的作為,我相信歷史會給出一個很好的評價。”國資委研究中心企業部部長王志鋼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 7年國資委生涯的李榮融,更像是一個在特定歷史時期的“特崗”官員。國資委的成立背景,及隨之而來的國企陣痛般的完全市場化歷程,令媒體毫不吝嗇地用“臨危受命”這個詞來形容7年前的李榮融。如今,“李老板”將接力棒交到國資委新主帥王勇手里的時候,可能會深切地感到,7年時間真是短暫,自己的路,離設想的距離還有很遠。 7萬億國資“船長” 2003年4月6日,“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國資委)掛牌,國務院授權其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職責。這一天,定位為管人、管事、管資產的國資委成了7萬億元央企資產的監管部門,而掌門人李榮融成了所有央企老板的“頭兒”。 “國資委主任是什么?是所有央企老板的老板,是萬億元資產的管理者,是正部級官員……可是他(李榮融)其實并沒那么風光,巨大的壓力令他一度很‘掙扎’。”8月28日,李榮融正式離任4天后,國資委一位資深官員向記者表示,李榮融的硬朗風格其實是被“逼出來”的。 說到李榮融的“掙扎”,一個避不開的話題就是當年中國國企的“慘不忍睹”。對此,國資委研究中心企業部部長王志鋼記憶深刻:1998年,2/3以上國有企業虧損。在國家統計局工業司統計的5.8萬戶國有企業中,國有及國有控股虧損企業虧損額為近千億元。全部國有企業虧損額比上年(1997年)同期增長23%,其中國有大中型企業增長30.4%。 此外,由于國有資產監管法規不健全,企業國有資產出資人不到位,再加上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等原因,國有資產流失嚴重。當時,“國退民進”成為“主旋律”。 “拯救國企”——成為上個世紀90年代后期最為引人注意的話題。國企改革,對當時的中國政府來說,是“最為難啃的骨頭”。 2003年4月5日,國務院審議通過了國資委主要職責,任命原國家經貿委主任李榮融為國資委主任。 事實上,對于國資委主任這一職務的任命,李榮融僅僅比公眾早知道了十幾天。當時,就任國家經貿委主任的李榮融,對于這項新使命,除了感到意外,更多的還是感受到巨大的壓力。 對于國資委這個裝有一百多家央企、上萬億資產的“大筐”,李榮融喜歡用NBA籃球賽、一條大船、一個野戰部隊來形容。國資委成立之初,旗下是涉及諸多行業的196家大小企業,作為船長,如何帶領自己的超級航母出海打仗,這一點 李榮融心里并沒有底。但他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要“打造一支紀律嚴明,作戰勇敢的團隊”。上任之初,溫家寶總理曾對他說,(管理好、發展好國有資產)這個任務極具探索性,極具挑戰性。 “當時國資委成立快半年了,李榮融除了朝九晚五,平時的活動很少,而且經常一臉的‘階級斗爭’,大家都有些怕他。”一位國資委工作人員向記者回憶說。 可以想象當時李榮融的感覺和狀態,面對中國最大經濟命脈——大部分央企的巨虧,李榮融越來越感到事關重大,他在溫總理的“探索性”和“挑戰性”后面,又加了一個“風險性”。 7年時間,李榮融固執地駕駛這條曾經破舊、如今豪華的大船,一路前行。截至2009年底,央企資產總額從7萬億元增至21萬億元,凈資產從2.9萬億元增至8.4萬億元,營業收入3.36萬億元;利潤從2002年的2405億元增至2009年的8151億元。用李榮融自己的話說:“一年誕生一個中石化”。 質疑聲相伴 央企盈利了,卻遭致了一片罵聲。 近年來,國內的通訊、電子信息、交通、能源等領域的央企,不斷就“行業壟斷、企業社會責任”等話題招致外界的詬病。這讓李榮融倍感委屈和無奈。 2007年,一篇評論《央企為什么這么“紅”》讓李榮融徹夜難眠。“我想不明白,為什么國企搞不好的時候你們罵我,現在我們國企搞好了你們還是罵呢?”雖然在國資委成立的七年里,質疑聲和罵聲始終伴隨著李榮融,壓力和郁悶對他而言根本就是家常便飯。但是,作為國企資產的“看家人”,李榮融對國有企業做大做強的信仰和夢想從來沒有動搖過。他的夢想是終有一天,在世界500強的榜單上,能有50家來自中國。 李榮融有什么過人之處?為什么國企搞好了還會招來罵聲?這一切,在李榮融卸任之時,成為了人們津津樂道的談資。 業績考核讓央企老總“害怕” 李榮融上任后不久,首先拿央企負責人開刀——對央企老總進行業績考核。這一舉措所產生的效應有兩個,直接效應是在央企范圍內建立了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間接效應是確立了李榮融在央企老總間的控制力和影響力。而后者顯得尤為重要。 2003年11月,《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暫行辦法》(下稱《辦法》)出臺。國資委開始以出資人的身份,對央企負責人進行業績考核。 “這套考核辦法最大的特點就是與獎懲緊密掛鉤。”國資委原業績考核局局長李壽生曾公開表示,各中央企業的負責人根據企業和自己的實際情況提出經營目標后,國資委就要按年度和任期兩種方式進行考核,如果負責人完成經營目標,可拿到年度薪酬獎勵和任期中長期激勵,如果目標完成不了,就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扣減或延期薪酬,甚至對其不再任命、續聘。 在考核對象中,國資委所考核的不僅是央企的董事長、總經理,還有副總經理、副董事長、總會計師,甚至還包括紀委書記。 在王志鋼看來,國資委進行的業績考核和之前的考核制度相比,最大的特點是簡單實用。“看上去考核指標不多,就那么2、3個指標,但卻是最能體現企業特點的一些指標,要加強哪方面的考核,起到的是一個非常好的引導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該《辦法》還規定,除根據考核分數扣減延期績效年薪外,將根據具體情況,可不再對其任命、續聘或對其進行工作調整。 也因如此,“就怕李榮融”,成為常掛在央企老總們嘴上的一句話。這并不僅僅是因為《辦法》讓諸如倪潤峰那樣的“國企教父”就此離開舞臺,更多的央企老總記得,“李老板”曾字斟句酌地告訴他們,“不換狀態就換人,央企是要踢世界杯的。” 李榮融的目標是,要把央企培養成“巨星”。 因此,他時常會拿NBA賽場做例子,“在籃球場上,‘明星’是閃爍的,一會兒2分球,一會兒3分球,看上去挺好,但是不穩定。‘巨星’能一直閃爍。為什么喬丹和科比是巨星,因為在關鍵時刻,巨星可以承擔教練和隊友的期望,最后一個球一定會傳給他,他也一定不會讓人失望。” 李榮融說,他就是要把央企培養成關鍵時刻永遠不會讓黨、國家和人民失望的“巨星”,因此要像NBA賽場那樣,“不在狀態就換人”。 引入外部董事 這是李榮融7年任期內所做的另一件大事。 我國的大型國企集團從1995年開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但由于決策權與執行權沒有完全分開,董事會在實質上被很多人認為是“新瓶裝舊酒”——把過去的廠長改成總經理,把黨委書記改成董事長,換個名字而已,在本質上沒什么變化,形成了“一把手決策,一攬子決策,一邊倒決策”的局面。 國資委成立不久,李榮融就表示,“當前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這個任務不解決,國有企業保持持續、穩定、快速的發展是困難的。” 于是,從2005年10月起,國資委著手在央企建立董事會制度,進一步促進企業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此外,央企董事會開始嘗試引入外部董事制度。 2005年7月 26日,作為國有獨資企業董事會試點,上海寶鋼集團第一個引入外部董事,建立起了規范的董事會。 引入外部董事其標志之一就是要改變董事長和CEO職位由一人擔任的情況。目前,共有寶鋼、神華、中國房地產開發集團公司、中國冶金建設集團公司、新興鑄管集團等32家企業開展了董事會試點,其中,有大部分試點企業的外部董事達到或超過董事會成員的半數,一些企業還進行了外部董事擔任董事長的探索。 在現代企業制度建立之后,李榮融開始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央企布局和結構的戰略調整上。 國資委有一個慣例:每年召開兩次央企負責人會議。坐在臺上講話,臺下坐的都是與自己級別相同或接近,名聲大、資格老的企業家,這場面一度讓李榮融感到有些緊張。 從最開始的試探、不服氣,到后來的心悅誠服。這些央企老總們從李榮融身上漸漸感受到了這個人的信念和決心,“這是位不‘好惹的主兒’,看來大變革真的要來了。”曾多次參加會議的某央企負責人向記者描述當年的心情。 對于國資委主任這一角色,李榮融這樣概括自己的職責:第一是國有經濟的布局調整,第二搞好國有企業,第三保證增值。而在李榮融看來,國有經濟的布局調整是重中之重。 2005年8月,國資委開始“加快央企的調整重組步伐”。“凡是涉及到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領域應該由國有企業來做,其他領域都可以放開。只要能把中央企業搞好,歡迎其他所有制企業,包括民營企業和地方國企參加央企的重組。” 在京西賓館的一次會議上,李榮融第一次對央企重組做出了明確表態。 可以說,7年里,央企重組是李榮融導演的一出大戲。截至目前,他將原有的196家央企以各種方式兼并整合至123家。按照李榮融的規劃,到2010年底,中央企業戶數將由目前的123家減少到80家~100家,其中30家~50家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大集團。 從目前的進展看,央企重組的步伐顯然是慢了。 7月23日,在央企負責人會議上,即將退休的李榮融說:“在推進央企重組方面,我覺得我的速度已經很慢了。”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盡管如此,國資委研究中心企業部部長王志鋼依然給予李榮融很高的評價: “李榮融在國有經濟調整、深化國有體制改革方面,功不可沒。尤其是在做強做大突出主業方面,可圈可點。避免了長期以來的亂投資、亂擔保,到處都是滲血點,到處都是國有資產流失、內部人控制等等現狀,把這些基本上給制止了。” 李榮融離任了,無數媒體的目光,猶如謝幕時的掌聲。“國資委主任退休”——這看起來是個人命運的章節,其實卻記錄了中國經濟發展的一段軌跡。 李榮融的七年,就是國資委的七年,他在推進央企業績考核、做大做強突出主業,引進外部董事的公司治理結構、面向全球招聘央企高管的人事制度改革(吸引人才、改換結構防止內部人控制、建立制衡機制、民主決策)、指導央企抵御國際金融危機等方面,都有突出表現。 然而,李榮融離任后也留下諸多未盡之事,如,對于央企數量,到今年年底,央企戶數由目前的123家減少到80家~100家的任務還未實現;與此相關聯的,包括國新公司的掛牌,以實現更深層次的內部整合;國資委下轄的央企數量達123家,董事會制度目前僅在32家央企謹慎試點,繼續加強和完善董事會建設;加快培育和發展形成30家~50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大企業集團,以增強國有經濟的活力、控制力和影響力,等等任務要留給繼任者王勇了。 但無論如何,歷史會記住這個人,這個從普通工人到車間主任再到企業廠長、深諳企業經營之道的平民官員;這個主導了規范國企MBO(管理層收購)的一系列法規,但也經歷了國企要不要民營化的大爭論的強硬派人物:李榮融。(中國經濟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