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夭折的鋼市冬儲: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來源:西本新干線|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冬儲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曾幾何時,每年鋼材行業最期盼的就是冬儲,因為這往往意味著廣大貿易商和鋼廠新的一年的集體狂歡的開始。以前的冬儲,首先受益于年底傳統需求清淡,鋼材貿易商可以相…
冬儲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曾幾何時,每年鋼材行業最期盼的就是冬儲,因為這往往意味著廣大貿易商和鋼廠新的一年的集體狂歡的開始。以前的冬儲,首先受益于年底傳統需求清淡,鋼材貿易商可以相對低廉的價格進行囤積,而正常情況下開春是必漲無疑:首要原因就是鐵礦石的長協制,彼時隨著中國鋼鐵行業的興起和產能的日趨擴大,長協制的鐵礦石談判年后漲幅基本都在20-80%中間,當時產能過剩尚未惡化,原料價格的大幅度上漲幾乎可以完全轉移到下游終端;同時一二季度是銀行傳統的開閘放水期,隨著信貸資金的釋放和推波助瀾,終端需求的日漸恢復,在成本、資金、 需求等幾大利好的共振作用下, 一二季度鋼價的上漲幾乎是鐵板釘釘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 鐵礦石長協制的取消和現貨市場化, 原本的成本驅動早已經徹底消失,鋼價不但失去了成本推動的預期,甚至在鐵礦石期貨上市后,在14年之后海外礦供給放量的趨勢判斷下,鐵礦石期貨近高遠低的格局,反而更加弱化了后期的價格預期。而資金面呢,雖然按照銀行早投放早受益的思路,季節性的資金投放規律雖然沒有變化,但是銀行是標準的晴天放傘, 雨天收傘。 這幾年隨著鋼材行業的整體低迷, 鋼貿行業屢屢的跑路、倒閉、成品重復抵押騙貸等眾多負面新聞的影響,銀行早已失去了對這一行業的信任。再多的信貸資金對于寒流中的鋼材行業來說,也不過是鏡中月水中花,可望而不可及。而需求則更是成為了墻頭草,隨著鋼材期貨的誕生,現貨金融化的趨勢越來越顯現,期貨價格的多變和不確定性,讓旺季不旺、淡季不淡早已是見怪不怪了。價格雖然不決定需求的釋放力度, 但毫無疑問嚴重干擾了需求的釋放節奏。而產能的嚴重過剩,終端資金的緊張,鋼材價格隨著網絡化、透明度的增強,也讓原先分擔了相當一大部分社會庫存的終端,變的既無力也無必要來進行備貨。
春節前后毫無疑問是一年中需求最為低迷的時間節點, 整個行業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 鋼材市場的庫存在年后必然經歷大幅增倉的局面。春節又是銀行資金的集中回款期, 一季度從任何角度來看都是行業資金最嚴酷的冬天。在資金緊、 高庫存、低需求等眾多利空的共同作用下,一季度價格雪崩的場面早已是屢見不鮮,也讓很多傳統貿易商在老經驗主導下承受了巨大的損失。
新形勢下必然要有新的觀念的革新 ,市場是不相信經驗和眼淚的。 原料定價體系的變化, 現貨金融化的趨勢發展, 產能的急劇膨脹惡化和信貸資金的收縮 ,決定了冬儲早已經成為了昨日黃花,但愿廣大貿易商能夠與時俱進,不斷學習,適應市場新形勢的變化, 以更先進的經營理念應對市場環境的變化,應對市場更險峻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