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評論】以綠色發展為鋼鐵轉型升級主要方向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鋼鐵工業為中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并成為世界制造業大國作出了巨大貢獻,也是國家的支柱性主導產業。鋼鐵產品的國內市場滿足率基本上達到98%以上。近10年來,電工鋼、汽車用鋼、油氣管線鋼等…
鋼鐵工業為中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并成為世界制造業大國作出了巨大貢獻,也是國家的支柱性主導產業。鋼鐵產品的國內市場滿足率基本上達到98%以上。近10年來,電工鋼、汽車用鋼、油氣管線鋼等重要產品的供給有明顯突破,有力地支撐了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保障了國家重點工程建設的順利實施。
鋼鐵生產與消費概況。自1996年中國粗鋼年產量突破1億噸以后,由于生產流程中的共性關鍵技術得到解決并且大力推進裝備國產化,中國粗鋼產量快速增長,特別是2000年以后,發展勢頭越發迅猛。2012年,中國粗鋼產量為2000年的5.58倍,人均粗鋼產量約為534千克;生鐵產量為2000年的5.02倍;鋼材表觀消費量為63682萬噸,約為2000年鋼材表觀消費量的4.85倍。
在過去的30年中,中國的鋼材消費與GDP總量同步增長(見02版圖1),而且明顯地受到投資的拉動。1990年~2000年,中國鋼鐵工業投資共計4008億元;2001年~2010年,鋼鐵工業投資劇增,達到22375億元,為前者的5.58倍。在此基礎上,2011年~2012年,鋼鐵工業新增投資達到9173億元,加劇了產能過剩的矛盾。
新世紀以來,中國鋼材的構成比例有了較大的變化,長材比由2000年的61.92%降到2012年的46.64%,板帶比由2000年的29.01%提高到2012年的42.85%,管材比變化不明顯,約為8%~9%。在一些高端產品的生產方面,變化較為突出的是電工鋼、管線鋼和汽車用鋼,2000年以來發展迅猛。(見02版圖2、圖3、圖4、圖5)
鋼鐵工業技術進步情況。新世紀以來,中國鋼廠的技術進步快速推進,技術經濟指標不斷改善,能耗、水耗等指標持續優化。全連鑄已成為新廠建設和老廠改造的不二選擇,二次冶金、板材生產快速發展。同時,干熄焦、高爐干法除塵、轉爐干法除塵、高爐TRT發電、蓄熱式加熱爐、工業水的循環利用等技術被廣泛地推進,重點鋼廠的噸鋼能耗、水耗逐步降低(見02版圖6和圖7)。此外,高爐焦比、噴煤量、轉爐爐齡、連鑄比、鋼材綜合成材率等技術經濟指標均有所提高。(見02版表1)
鋼材進出口的變化。新世紀以來,隨著國內板材產能的快速發展,鋼材進口量逐年減少,鋼材出口量逐步增長(見02版圖8)。2005年,中國由鋼材凈進口國轉變為鋼材凈出口國。2007年是我國鋼材、生鐵、鑄坯等產品出口最多的一年。該年凈出口鋼材5158萬噸,這些出口量相應地消耗了大約7600萬噸鐵礦石、4100萬噸標煤(折合5700萬噸煤炭)。
鐵礦石、廢鋼的進口情況。由于生鐵、粗鋼產量快速增長,我國鐵礦石進口量大幅增長,由2000年的7000萬噸增加至2012年的74350萬噸,鐵礦石進口依存度由34.46%提高到68.21%。而隨著國際鐵礦業壟斷格局的確立以及國際金融資本的介入,新世紀以來,鐵礦石價格暴漲,形成了礦價暴利。2012年,我國進口鐵礦石的平均價格約為2001年的6倍。(見圖9)
中國鋼鐵工業使用廢鋼的總量很大,2011年的廢鋼消耗量約為9100萬噸,但是噸鋼的廢鋼單耗很低,只占13%~14%。相應地,電爐鋼比也逐年降低,2006年以來僅占粗鋼總產量的10%左右。(2000年以來我國電爐鋼產量見圖10)
令人憂慮的是,中國鋼鐵工業面臨著上游鐵礦石等原燃料價格暴漲及下游需求下降、鋼鐵產能過剩導致的鋼材價格不斷走低的“雙重夾擊”,逐步走向全行業虧損的境地。
2020年中國鋼材需求預測
中國鋼鐵工業基本上已經走完了高速增長期。隨著國民經濟產業結構的調整、中西部開發和城鎮化建設的推進,中國鋼材需求量將維持一個大的數量并進入“平臺期”。由表2、表3的數據可見,按GDP增長預測,2015年,中國鋼材需求量為6.9億噸~7億噸,2020年為6.8億噸~7億噸;按投資增長預測,2015年,中國鋼材需求為6.9億噸~7.1億噸,2020年為6.9億噸~7.1億噸。兩者數據較為接近。2015年折合粗鋼需求為7.1億噸~7.5億噸,2020年基本維持在相近的水平上。
由此可見,中國鋼鐵工業已經并仍將在一段時期內存在產能過剩、設備開工率不足的局面,同時將面臨企業間惡性競爭、經濟效益低下的后果,不少企業已經處于虧損狀態,值得高度警惕,并在總結成果的同時,對發展戰略進行必要的反思。
對中國鋼鐵工業發展的反思
由于我國鋼鐵業曾長期處于產品供不應求、長期處于“投資饑渴”的環境下,業內普遍存在著“做大做強”的動力,特別是在近些年寬松的貨幣供應背景下,競相擴大產能。如今,這種無序擴張的后果已經顯現,進行戰略反思、思考調整結構、轉型升級迫在眉睫:在發展觀上,不顧客觀情況變化,一味追求規模擴大,盲目“做大做強”,產能沖動可能導致“做大做僵”;在業績觀上,追求一時的短期經濟效益,不經咨詢、論證或不顧咨詢意見盲目追求“精品化”,引起高端產品的無序競爭,供大于求,后果不佳;在市場觀上,企圖一個企業“包打天下”,把全國市場看成是對一家企業的市場,導致產品萬能化,銷售半徑過長,物流費用增加,區域環境惡化;不肯主動淘汰落后產能、落后產品,都認為先主動淘汰吃虧。當然,對淘汰落后產能和產品而言,有企業因素,也有社會因素,但這是無可回避的問題,被動不如主動,主動可以先得活路。
鋼鐵生產過程的物理本質與鋼廠功能拓展
長期以來,人們往往只是從產品的角度來評價鋼廠,時常指責鋼廠的環境和生態問題。面對當前的形勢,科學地認識鋼鐵生產流程動態運行的物理本質和全面地評價鋼廠的功能十分必要。
從物理角度看,鋼鐵企業的生產過程實質上是物質、能量以及相應的信息在合理的時空尺度上流動、演變的過程,其動態運行過程的物理本質是:物質流(主要是鐵素流)在能量流(長期以來主要是碳素流)的驅動和作用下,按照設定的“程序”(例如生產作業指令等),沿著特定的“流程網絡”(例如總平面圖等)動態、有序地運行,并實現多目標優化。鋼廠生產運行的目標不應只局限在鋼材產品上,其優化的目標應包括產品優質、低成本,生產高效順行,能源使用效率高、能耗低,排放少、環境友好等。
從鋼鐵制造流程動態運行的物質本質出發,可以清楚地看到鋼鐵制造流程的功能是:鐵素流運行的功能———低成本、高效率、潔凈化的鋼鐵產品制造功能;能量流運行的功能———高效率、清潔化的能源轉換功能,以及與剩余能源相關的廢棄物消納處理功能;鐵素流與能量流相互作用過程的功能———實現過程工藝目標以及與此相應的廢棄物消納處理功能,進而推進循環經濟。
合理對策與選擇
當前乃至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中國鋼鐵業將面臨產能過剩、產量過剩的困局,并將面臨債務、就業、環境、生態等方面的嚴峻壓力?刂飘a出總量、淘汰不合理的產能、節能減排、清潔生產、降低成本、注意價格分析是當前全行業發展經營過程中必須注意的頭等大事。
鋼鐵業未來的發展方向是構筑集成的、多元的、綠色的產業體系,這可以通過加強支撐性的支柱(資源能源可持續供應、人才、成本、效率、環境等)和拓展性的平臺(市場合理占有、功能拓展、效率提升、質量改進、品種拓展、價值鏈延伸、社會服務等),來增強企業的綜合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具體來看,鋼鐵工業要壓縮過剩產能,淘汰落后產品、落后工藝和裝備、落后生產線,以綠色化作為產業升級的主要方向;重視資源的可供性和價格的演變趨勢;重視能源的充分利用、減排,特別是能量流的網絡化高效利用,進一步提高系統的能源效率;重視所有鋼鐵產品的低成本、高效率的潔凈鋼生產平臺的構建;重視鋼鐵產品的質量、性能與功能的時代適應性,研發戰略性新興產業所需的鋼材,特別是能源、交通、動力、海洋等用鋼,提倡冶金過程工程與材料工程相結合的產品研發思路和方法;重視鋼廠相關產業鏈的延伸與合理時空尺度內循環經濟園區(工業生態園區)的構建與經營;重視人力資源綜合素質的提高,強調“德才兼備”,不斷學習、不斷創新;特別要重視戰略型高級人才的培養;重視市場容量的演變及其區域變化趨勢,防止區域內同業間過度的惡性競爭。
作為支撐鋼鐵業發展的冶金工程學(包括科學、技術、工程與設計、管理等),要重視研究如下問題,以問題帶動學科發展,促進學科交叉:深入開展對鋼鐵生產流程動態運行的物理本質的研究,探索動態過程中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集成理論;重視鋼廠動態運行過程中“流”、“流程網絡”、“運行程序”的研究,以及對鋼鐵企業的結構、功能、效率的影響;重視以網絡化整合、程序化協同為重要手段(集成創新的措施),提高鋼廠流程的設計水平和生產過程的運行效率;重視新技術、新裝備開發、設計、制造并通過多層次、多尺度、多因子集成優化,有效地、動態地“嵌入”到鋼鐵生產流程中;高度重視全廠性、全流程層級上能量流研究及其網絡化整合,提高能源效率,進一步從流程總體上推動節能減排;高度重視信息流在鋼鐵生產流程中的貫通和與物質流、能量流優化相結合的信息有效調控性研究;高度重視具有綜合知識素質的精英人才、卓越工程師、戰略科學家的培養、訓練與使用;高度重視關于環保、生態、氣候變化等時代責任和社會倫理命題的戰略性對策研究。上述有關冶金工程學的一系列研究,將有助于未來鋼鐵工業發展方向的判斷和競爭活力的源頭性探索。
總之,國際鋼鐵工業已是成熟工業,中國鋼鐵工業經過了新世紀以來的快速發展,也面臨著改變發展方式和產業結構調整、企業結構升級的命題。這是一類在復雜時代背景下的復雜性命題,應該從發展戰略層面上綜合分析,以綠色化發展作為產業轉型升級的主要方向,重視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和企業結構的頂層研究、頂層設計,解決產業層面、企業層面的復雜性命題,獲得新的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延伸閱讀
- 上一篇:鋼鐵消費需求增速或持續下降 下一篇:鋼鐵產能下降 在建規模仍然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