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貿問題與次貸危機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自從去年鋼材市場急轉直下,鋼材價格跳水,鋼貿貸款就成為各家銀行的燙手山芋。近日,有媒體援引業內人士的話稱:“每家銀行在鋼貿的貸款都超過100億元。”這一數字等于規模略小的股份制銀行…
自從去年鋼材市場急轉直下,鋼材價格跳水,鋼貿貸款就成為各家銀行的燙手山芋。近日,有媒體援引業內人士的話稱:“每家銀行在鋼貿的貸款都超過100億元!边@一數字等于規模略小的股份制銀行一年的凈利潤。盡管貸款數額不等于壞賬數額,但鋼貿問題已經給銀行業敲響了警鐘。
筆者發現,我國的鋼貿問題和美國的次貸危機有著諸多相似之處。其主角都是知名的銀行和機構,都緣起于對利潤的追逐,將資金投貸給看似沒有風險的資產,最終這場游戲止于經濟下滑導致的市場泡沫破滅。
華爾街聲名鵲起的機構集體身陷次貸危機,一方面是資金持續寬松、銀行放貸門檻一降再降,加之美國住房市場持續繁榮,次級債的違約概率很低。在這些樂觀預期之下,有毒資產貼上安全標簽大肆銷售。但一旦經濟下滑,貸款違約大面積發生,樓市泡沫破滅,華爾街只能為自己的貪婪和瘋狂“埋單”。
我國鋼貿生意鼎盛于2007年,當時鋼材價格不斷攀升,樓價也氣勢如虹。在此基礎上,鋼貿商通過設立鋼貿市場、擔保公司,讓原本服務于實體經濟的鋼材貿易變成了一種融資方式。在民間中介機構運作之下,門外漢也可以輕松變成鋼貿商。當時的鋼貿行業看似有擔保、有聯保、有實物,但擔保公司是鋼貿商自己的,實物鋼材是臨時安排的,使得銀行一系列風控措施落空。不少鋼貿商騙取銀行融資后,投向了房地產或高利貸。如今,鋼材價格跳水,房地產調控,鋼貿商的資金鏈斷裂,原先多贏的美妙生意頃刻間打回原形。
事實上,金融業的定時炸彈還不只是鋼貿問題,瘋狂發行的理財信托產品也存在著隱患。不久前,一家大行負責人在內部講話中坦言,銀行業已經到了最難熬的日子。一部分信貸資產的投放存在“357”現象,即貸款3年后風險暴露,5年后風險爆發,7年后資產損失。從2007年算起,如今恰好到了5年,銀行資產質量或將出現梯度變化。
今時今日,國內銀行業真該警醒了:貪婪必食苦果,經營須得穩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