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礦石企業或將減稅 業內評價不一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日前市場傳言,國內鐵礦類企業減稅方案已完成,一旦通過審核,有望實現鐵礦企業綜合稅負率在25%的基礎上減少10-15個百分點。 業內人士對該政策所持態度不盡相同,支持者認為該政策的實施可…
日前市場傳言,國內鐵礦類企業減稅方案已完成,一旦通過審核,有望實現鐵礦企業綜合稅負率在25%的基礎上減少10-15個百分點。
業內人士對該政策所持態度不盡相同,支持者認為該政策的實施可以幫助礦企“減負”,在礦山具備一定競爭力的同時,產量會增加,從而減少對外依存度。但也有意見相左的相關人士表示,減稅政策難以改變鋼廠和礦企目前所面臨的處境。
國內礦企:生存難以維系
我國鐵礦石以貧礦為主,且大多深埋地下,開采成本較高,再加上25%的綜合稅負率,礦企壓力重重。有業內人士表示,國內鐵礦石成本明顯高于外礦,30%的國內鐵礦石生產成本高于100美元,而外礦到岸成本僅在80美元左右。9月初,市場上主流的外礦品種跌破80美元/噸。按目前國內礦企的開采成本,在這一價格面前,大多數鐵礦企業將難以生存。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會長王曉齊在11月15日召開的“2012我的鋼鐵網礦石年會”上直言,中國鐵礦石需求增速在放緩,而供給在增加,“鐵礦石價格在平穩中下行是個大趨勢”。業內人士預測,明年鐵礦石均價會降至110-130美元/噸之間,而2011年全年均價為167.4美元/噸。
鐵礦石市場的表現不盡如人意,而綜合稅負率卻在不斷提高,各個礦企被其壓得難以喘息。據“我的鋼鐵網”在2011年對國內200家民營礦山的成本調查當中發現,企業稅收一般占總成本的25-30%。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運行監測協調局解三明博士表示,當前國內礦山企業負擔并不輕,“比如礦山的燃油消費稅,不出礦石也要上交;2009年鐵礦石的增值稅從13%提升到17%;資源稅這幾年相應提高了33%”。
據解三明介紹,其在對河北礦山調研時發現,鐵精礦的稅費負擔在2009年是21.67%,今年上半年增加到了26.23%。因此,他呼吁對國內礦山企業進行“減負”。
減稅有望降低外礦依存度
解三明表示,“如果減輕礦山的負擔,可以讓礦山更加有競爭力,國內鐵礦石產量將會加快增長,對外依存度就會降下來,國際鐵礦石供求關系可能會改變。”
據悉,早在今年4月份,工信部運行監測協調局局長肖春泉便公開表示,運行監測協調局已經和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取得了減輕礦山企業負擔方面的一致意見,即將開展為國內鐵礦企業減負的工作。
國內鐵礦山企業的綜合稅費占了銷售收入的70%,遠高于澳洲和巴西,“這不利于鋼鐵工業的發展”,四平現代鋼鐵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強曾表示。
肖春泉也認為,“鋼鐵工業困難的直接原因就是礦石成本太高”。近年來,中國始終保持全球鐵礦石進口第一大國的地位,對外依存度高、其價格易居高不下,成為影響鋼企效益的一大因素。
肖春泉介紹,“國內鐵礦企業稅費負擔每降1元,按照依存度60%的比例,國外鐵礦山就被迫少要1.5-2元,國內鋼鐵企業就可以獲得2.5-3元的利益和實惠”。
據肖春泉分析,和其他領域的減負效果比,對鐵礦企業減負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他的企業減負,只是改變企業、個人、政府的分配,總的財富沒有增加”,而“減輕國內礦山企業負擔,如在稅費方面,讓礦山有一定競爭力,產量就會增加,就會減少對外依存度,就會減少價格,就不會花那么多‘冤枉’錢”。
難改鋼廠和礦企處境
“如果單純站在企業負擔的角度考慮,給鐵礦類企業減稅,有一定道理”,有分析人士表示,但是,從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礦企所面臨的,決不僅僅只是負擔過重、需要減負的問題,鋼鐵行業產能嚴重過剩、鐵礦石定價機制不合理等,或許是更核心和關鍵的問題。
鐵礦石分析師史正磊對于該政策也存有擔憂,他表示,通過降低礦山稅負來減少企業生產成本,從而讓進口礦價格能有更大的下降空間,逐步提高鋼廠盈利能力。但是另一方面,一旦鋼廠利潤被放開,是否會繼續產能過剩的惡性循環?
此外,有業內人士直接表示,由于國內鐵礦石品質欠佳,意味著仍需高度依賴進口。
研究中心研究員王一舟也表示,不應將其拔高至“減少進口依賴”的戰略高度,有時候反而會適得其反。他指出,“應該審慎地看待這一政策的推出”,結合市場,分析這一政策對市場短期及長期的影響。
王一舟表示,該政策的實施,鐵礦企業成本下降是毋庸置疑,鐵礦企業的生存壓力也將大大減小。但鐵礦企業“多、小、散”的現狀并沒有發生改變,產業集中度低、產量無序增長、行業無序競爭的狀況依然存在。所以他認為,從長遠來看,通過減稅來降低成本的做法可能只是意味著價格下降,從而導致鋼價跟跌,鋼廠和礦企所面臨的處境于目前相較可能沒有改善。
業內人士對該政策所持態度不盡相同,支持者認為該政策的實施可以幫助礦企“減負”,在礦山具備一定競爭力的同時,產量會增加,從而減少對外依存度。但也有意見相左的相關人士表示,減稅政策難以改變鋼廠和礦企目前所面臨的處境。
國內礦企:生存難以維系
我國鐵礦石以貧礦為主,且大多深埋地下,開采成本較高,再加上25%的綜合稅負率,礦企壓力重重。有業內人士表示,國內鐵礦石成本明顯高于外礦,30%的國內鐵礦石生產成本高于100美元,而外礦到岸成本僅在80美元左右。9月初,市場上主流的外礦品種跌破80美元/噸。按目前國內礦企的開采成本,在這一價格面前,大多數鐵礦企業將難以生存。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會長王曉齊在11月15日召開的“2012我的鋼鐵網礦石年會”上直言,中國鐵礦石需求增速在放緩,而供給在增加,“鐵礦石價格在平穩中下行是個大趨勢”。業內人士預測,明年鐵礦石均價會降至110-130美元/噸之間,而2011年全年均價為167.4美元/噸。
鐵礦石市場的表現不盡如人意,而綜合稅負率卻在不斷提高,各個礦企被其壓得難以喘息。據“我的鋼鐵網”在2011年對國內200家民營礦山的成本調查當中發現,企業稅收一般占總成本的25-30%。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運行監測協調局解三明博士表示,當前國內礦山企業負擔并不輕,“比如礦山的燃油消費稅,不出礦石也要上交;2009年鐵礦石的增值稅從13%提升到17%;資源稅這幾年相應提高了33%”。
據解三明介紹,其在對河北礦山調研時發現,鐵精礦的稅費負擔在2009年是21.67%,今年上半年增加到了26.23%。因此,他呼吁對國內礦山企業進行“減負”。
減稅有望降低外礦依存度
解三明表示,“如果減輕礦山的負擔,可以讓礦山更加有競爭力,國內鐵礦石產量將會加快增長,對外依存度就會降下來,國際鐵礦石供求關系可能會改變。”
據悉,早在今年4月份,工信部運行監測協調局局長肖春泉便公開表示,運行監測協調局已經和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取得了減輕礦山企業負擔方面的一致意見,即將開展為國內鐵礦企業減負的工作。
國內鐵礦山企業的綜合稅費占了銷售收入的70%,遠高于澳洲和巴西,“這不利于鋼鐵工業的發展”,四平現代鋼鐵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強曾表示。
肖春泉也認為,“鋼鐵工業困難的直接原因就是礦石成本太高”。近年來,中國始終保持全球鐵礦石進口第一大國的地位,對外依存度高、其價格易居高不下,成為影響鋼企效益的一大因素。
肖春泉介紹,“國內鐵礦企業稅費負擔每降1元,按照依存度60%的比例,國外鐵礦山就被迫少要1.5-2元,國內鋼鐵企業就可以獲得2.5-3元的利益和實惠”。
據肖春泉分析,和其他領域的減負效果比,對鐵礦企業減負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他的企業減負,只是改變企業、個人、政府的分配,總的財富沒有增加”,而“減輕國內礦山企業負擔,如在稅費方面,讓礦山有一定競爭力,產量就會增加,就會減少對外依存度,就會減少價格,就不會花那么多‘冤枉’錢”。
難改鋼廠和礦企處境
“如果單純站在企業負擔的角度考慮,給鐵礦類企業減稅,有一定道理”,有分析人士表示,但是,從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礦企所面臨的,決不僅僅只是負擔過重、需要減負的問題,鋼鐵行業產能嚴重過剩、鐵礦石定價機制不合理等,或許是更核心和關鍵的問題。
鐵礦石分析師史正磊對于該政策也存有擔憂,他表示,通過降低礦山稅負來減少企業生產成本,從而讓進口礦價格能有更大的下降空間,逐步提高鋼廠盈利能力。但是另一方面,一旦鋼廠利潤被放開,是否會繼續產能過剩的惡性循環?
此外,有業內人士直接表示,由于國內鐵礦石品質欠佳,意味著仍需高度依賴進口。
研究中心研究員王一舟也表示,不應將其拔高至“減少進口依賴”的戰略高度,有時候反而會適得其反。他指出,“應該審慎地看待這一政策的推出”,結合市場,分析這一政策對市場短期及長期的影響。
王一舟表示,該政策的實施,鐵礦企業成本下降是毋庸置疑,鐵礦企業的生存壓力也將大大減小。但鐵礦企業“多、小、散”的現狀并沒有發生改變,產業集中度低、產量無序增長、行業無序競爭的狀況依然存在。所以他認為,從長遠來看,通過減稅來降低成本的做法可能只是意味著價格下降,從而導致鋼價跟跌,鋼廠和礦企所面臨的處境于目前相較可能沒有改善。
延伸閱讀
- 上一篇:螺紋鋼謹防“挖坑”行情 下一篇:行業供求弱平衡,宏觀經濟欲企穩